沸腾可乐

沸腾可乐即将"曼妥思"薄荷糖扔进可乐几秒钟后,从瓶中喷涌出可乐柱,瓶中也只剩下了小半瓶可乐。日常食用特殊口香糖的同时喝可乐,也可能会产生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反应。
- 中文名称 沸腾可乐
- 外文名称 Boil the coke
- 原理 溶解二氧化碳的迅速释放
- 影响 可导致胃贲门撕裂
原理
压力的减小
可乐能够喷出来,靠的就是其中的气体--二氧化碳,而这种气体溶于水遵循亨利定律(Henry's law),即在一定温度时,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这种气体的压力成正比。在汽水的生产过程中,工厂会利用高压装置往水里添加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并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灌入饮料瓶中时,一部分二氧化碳会从汽水中溢出,但因为瓶子是封口的,气体出不去,于是瓶内压力比较高,汽水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也能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当瓶盖突然打开的时候,瓶内气压迅速变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低了。于是此时汽水中的碳酸就是过饱和的状态,而过饱和的碳酸会自发分解出二氧化碳。
成核作用的存在
气泡的出现类似于空气中水汽的凝结,是一种成核作用,是需要凝结核的。如果你仔细观察过汽水,会发现气泡产生的位置往往固定不动。这些固定的位置可能是杯子上的瑕疵(例如微小的裂缝或是突起),或者是饮料中的杂质,它们被称作起泡点或是成核位置。成核作用是需要能量的:水中本身并没有供气泡容身的空腔,新产生的气体必须打破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挤出一块空间来才能形成气泡。当水中有凝结核时,形成气泡需要的能量就小得多。气泡们也爱偷懒,所以它们几乎都会在固定位置出现。
汽水剧烈摇晃后再打开瓶盖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也是因为类似的原理:摇动使饮料瓶中的气体和液体发生了混合,使气体包裹在液体内产生了气泡,瓶盖打开后这些气泡就作为凝结核,促进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泡的产生--于是就从瓶口喷了出来。要验证这种说法很简单,摇晃一瓶汽水,但不要马上打开瓶盖,等过了足够长时间,瓶中的气泡都自然消失了再开盖,绝对不会喷。
往可乐里加入曼妥思,就相当于加入了大量的起泡点。这种糖看起来表面光滑,但在显微镜下却像是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密集地布满了突起和小坑。这也难怪大量的气泡会在曼妥思的表面产生了。
表面张力的弱小
测量表明,有甜味剂的水中的液体表面张力比糖水的低。这解释了为什么健怡可乐可以比含糖的制造出更强大的喷泉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包裹曼妥斯的物质里含阿拉伯胶,这种表面活性剂更加削弱了这种液体的表面张力。 由粗糙表面的薄荷糖们没有表面活性剂的话不会有那么大的喷泉。
垂直落入底部的速度
曼妥斯的密度很高下沉很快,快速的制造出泡泡,这些泡泡上升的时候就成了产生更多泡泡的种子。被压碎过的曼妥斯下沉的更慢,所制造的小喷泉也只有30厘米高。
问题
专家认为,薄荷糖引发碳酸饮料和啤酒喷涌的原因目前还无法完全弄清,消费者最好不要同时吃这两种食品,以免引起胃胀、二氧化碳中毒等不良反应。
类似状况
1.两粒普通薄荷味曼妥思糖:糖置入的瞬间,气泡立即涌现,而且逐渐增多,速度加快,约3s时,"喷泉"出现,高度约为20cm,持续约10s,此后,"喷泉"逐渐消失,瓶内液体最终只剩下约二分之一。但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泡仍在不断产生,仔细观察发现主要来自曼妥斯糖的表面。
2.两粒特强薄荷味曼妥思糖:几乎同上。
3.两粒青柠薄荷味曼妥思糖:几乎同上。
4.两粒普通葡萄味曼妥思糖:几乎同上。
5.绿箭口香糖:在糖粒表面能产生大量气泡,但不能形成"喷泉"。
6.木糖醇口香糖:在糖粒表面能产生大量气泡,亦能形成"喷泉"。
7.薄荷味特强的荷氏糖:只能使可乐产生少量气泡。
8.冰糖块:几乎不能产生"沸腾可乐"现象。
9.晶体状葡萄糖:能产生较多气泡,但仍不够剧烈。
10.淀粉:较上,更为剧烈。
11.曼妥思外层物质:较剧烈。
12.阿拉伯胶(曼妥思内层物质):较上,不如其剧烈。
13.粉笔:亦能产生"喷泉"现象。
实际情况
喷出"一米高"泡沫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种现象不会出现在食用的过程中。薄荷糖等经过口腔咀嚼、唾液作用后进入胃中时,其中的微粒被一层食物液体所包覆,从而降低了疏松结构或粗糙表面的反应能力。其次,可乐进入口腔及食道的过程使其不再处于过饱和状态,二氧化碳逐渐释出,喝可乐的过程中有打嗝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喷泉"现象在胃里失去了形成的条件,气泡溢出的表现并不像实验演示的那样"惊人"。但是也不建议同食,如果有胃病的人同食这两种食物后,大量气体在胃部会产生不适,影响健康。
身体影响
可导致胃贲门撕裂
一般情况下,人饮用碳酸饮料后,产生出的气体会通过胃部贲门正常排放,但如果胃部在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则有可能使胃部剧烈膨胀,导致胃部受损,严重者还可能造成"贲门"撕裂,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