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读后感_900字
《纽约客》读后感900字
文字功力深不可测,语言细腻又灵动,寥寥数字,就能揭示人心最深处的纠结与冲突,或者展示最宏大广阔的历史画卷。而且那一幕幕画面,在读者脑中仿佛真实存在的影视片段一般,却又比拍摄出来的影视更加直击心灵。
但就故事本身来说,只喜欢骨灰一篇。
谪仙这两个故事,后面附录的文学评论说反映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殖民,我觉得有点牵强附会。尤其第一个故事中的李彤,就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这样的人生际遇,就算没有西方文化殖民,在国内也不鲜见。她的其余中国朋友,也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的对冲,不照样好好经营着事业与家庭?所以前两个故事,就是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无法适应新环境,自甘沉沦堕落的历程,有些无聊。
后两篇关于同性恋的,固然想要体现跨种族跨性别的大视角,但这种视角的着眼点,却又是基佬这个非主流的亚文化群体。对一般读者而言,反而觉得视角极为狭窄,对其中的人物和思想缺乏认同,甚至还谈不上认同,而是感觉陌生又不真实。尽管作者一再渲染他们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我读来却依然感觉冷漠,毫无共鸣。
夜曲和骨灰两篇,都是以小见大控诉政治浩劫的,但骨灰的立意,比夜曲高出太多。夜曲虽然时代背景设定在文革,最终所反映的不过是四个青年人不同的人生际遇。哪怕是在正常年代,挥斥方裘的年轻人最终有几个能活成自己的理想?还不是历经各种不如意然后各自沉寂?当然正常年代的归宿不如文中那么极端,但人生的浮沉大抵一致。所以感慨唏嘘,也不过是过去和未来的重演罢了。
唯有骨灰一篇,人物简单,但每个人物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历史可能的走向,代表着一方决定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势力。时代中人往往当局者迷,以为自己擎着信仰的明灯,耗费一生,却最终落得白费二字。任何政治力量都不是完美的救赎者,任何政治信仰都不是真理的灯塔,为此而互相斗争消耗,才是浪费生命。骨灰一文的好处,正是在于它所立足的历史维度,在于它的普适意义。
当然,作者的家庭出身,也难免会影响他的政治立场,心里明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