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_读后感_900字
《曾国藩传》_读后感900字
由死后再看生前,不得不感慨,曾国藩对于自己的要求已经到了圣人的境界,虽儒但不迂。再想起他刚入京的性情,要看同僚美妾、颇傲慢、又喜四处玩闹,几乎想不出会是最后一位大儒。
对己,每日三醒吾身,定下12条自我管理的规定,甚至四十多岁带李鸿章也以强迫的方式逼他早起(太可怕了。。。。)。初入京,看美人也要写日记记下来提醒自己,再给朋友传阅,这个操作真的强势╰(◉ᾥ◉)╯
对友(才),宽宏多提携,实际上后来的继任者李鸿章,曾被他举荐的左宗棠、沈葆桢都因权利或者个子立场对其有相左或者说坑一波的操作,但曾国藩选择退却,他认为有与世有益的李左二人仍然极力帮助,后者不再提及淡而处之。当然,文中有一段涉及政敌,因应战逃走,被曾国藩荐书判处死刑。
于我而言,或许会按照作者所说,从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中体悟平庸的人“如果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胸襟扩展十倍,见识高明十倍,气质纯净十倍”。
团练湘军到正式扩军,自己后面弟弟曾国荃带兵,充分体现了他沉得住气的本质,虽然快把咸丰帝气死了也绝不练到一半带兵出征,团练期太平天国攻打湖北,咸丰令曾国藩带一万团练兵支援,曾国藩以拖为拒,稳打稳扎的练兵,那段君臣拉锯的奏章很有意思,后面慈禧再没有这样的往复了。这种战役是曾国藩痛失好友刘蓉,并且也葬送了座师吴文榕的性命(曾国藩拒绝支援,吴文榕被政敌弹劾逼迫,投塘自杀于太平军围困之中。
曾国藩对于私人感情的控制过于强大,能抗帝王的命令,也能提防住众口构陷,对待亲友也几乎“冷血”一切坚定以认定的大局服务。如果说私人有诟病大概是对曾国荃军的放任,曾国荃带兵有土匪的风格,以抢掠为诱饵,他带兵攻下太平天国最后一站的南京也是以士卒一次餮足为诱饵,曾国藩劝诫他这一场战役太远,容易败坏名声,但并非对这种激励兵卒的方法有异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是默认回馈老乡的方法了(后来这只湘军被遣散)。
从这本书站立的角度来说,立于当时,曾国藩已是圣人,殚精竭虑始终抱以天下为历任,将死之际争取送出第一批留学生,惦念往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