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11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1100字
读历史的时候知道,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朝着强化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方向发展的,而这种集权的程度到了明清尤甚,明废除宰相制度代之以大学士辅政,而清则干脆设立军机处协助皇帝管理军政要事。中央集权的好处是促使了华夏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一直延续下去,与之对比的欧洲大陆则因为没能建立强势的中央政权而一直四分五裂,之前看过一些资料从地缘因素去阐释为什么中国可以长久地保持这样的集权统治,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则尝试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儒家文化的影响去解析它。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文化奠定了它在中国漫长两千年历史中的思想统治地位,时至今日,它仍然对整个民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强调的道德(尊老爱幼,仁智礼仪信)正是儒家思想所奠定。
统治者选中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正是因为它可以满足统治需求,教化子民接受统治,强调中央政权和天子统治的合法性,科举是普通人改变阶级的唯一通道,而作为通过科举的标准教材——四书五经则把忠孝的思想牢牢烙刻到读书人脑中,因而整个文官集团在思想上可以保持高度统一的,而普通的大众则被教育需要接受有知识的人统治,士农工商,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
这种思想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数千年来,在中华广袤大地上,数百万个农村,数千万至数亿的民众愿意接受中央政权的统治,即使政权更替,却从未中断,延绵不绝,华夏保持一统,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强化,而到了明清达到顶峰。
而事物是具备双面性的,儒家思想使我们高度一统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体制逐渐失去活力。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风调雨顺,四海升平,而这份祥和确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征兆,很多导致大明覆灭的重要事件在这年里悄然发生(比如努尔哈赤的崛起),此时大明已经开始步入末世,文官集团走向僵化,使用道德而非法律来治理国家,整个社会失去活力,犹如一潭死水,虽然有大破大立的人如张居正试图通过改革变法改变这个国家,却依然敌不过这股力量,死后惨遭清算,身败名裂,也有很多精英分子希望通过研习儒学经典,从古代圣人的思想中寻求方向,更多的人则庸碌迷茫,如浮萍般随波逐流。
这本书也用了大量的手笔去描绘万历皇帝,作为一个体制僵化的国家的统治者,一个守成之君,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是整个国家道德上最高典范,一举一动需要符合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万历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同时性格上面也不是一个专制的君主,这使得文官集团得以用儒家的道德力量来挟持他,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没有可以沟通的人,因而是孤独而痛苦的,万历最后采取了懒政的方式来对抗文官集团,三十年不上朝,不得不说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和一个的王朝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