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当呼吸化为空气》_读后感_900字

2020-01-10 04:20:20 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_读后感900字

读完此书,百感交集,简单说说此时感受吧

第一,灵感充沛的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作者的经历实在让我叹为观止,对文学和哲学的研究为作者对医学本身的理解和思考奠定了基调,也是写作这本书的基础,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沉浸于作者优美又深沉的文笔中;作者科研的经历也让目前处于迷茫中的我看到了一点点基础研究的意义,但作者那种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大概是我这辈子也感受不到的,我推想作者在做实验的时候应该也在心里抱怨了不少,但在生命的尽头科研带给他的最终是快乐,这真的让我无比羡慕;这种闪闪发光的人我身边也有啊,真的羡慕。

第二,美国医生的成长之路甚至比中国还要艰难(艰难在不同地方吧),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对作者所写内容的感同身受。比如对病人耐心的耗尽,对临床热情逐渐减退,甚至亲人觉得自己越来越冷漠……大概我还处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当我想要偷懒的时候,走的也许是一条更绕远的路。我记得当初学医的时候,我不仅想要学习医学知识,还想要去了解病人的内心活动和疾病背后的故事,那时候我对文学创作也怀有一腔热情,但现在这种热情也消失殆尽了,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临床任务,这样的工作反倒意义很小。

第三,我翻到书的最后,无比痛心作者的病程发展得如此之快,从医生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但想来一定是痛苦万分。能把这样的经历完整地记叙下来,就好像用刀划开自己的心脏一样,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看到作者人生的美好蓝图刚刚展开就戛然而止,真的非常惋惜。不过呆在医院的时间越长,越相信命中注定的事情无法改变,我想医学本身从局部来看是在违抗“道”,改变“命”,但从整体结果看,却是归于“道”,遵循“命”,这也是作者与疾病抗争的过程。

最后,在深夜读完作者妻子写的后记,虽然没有流泪,但内心却极为震撼,作者和妻子一定是灵魂的伴侣,虽然不能相伴医一生,但人生感受过这样的情感,也是死而无憾了吧。我敬佩作者妻子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不沉浸于死亡本身,而能从痛苦中走出,直面它,感受它,最终从中汲取力量开启新的人生。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_读后感_900字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人间失格》_读后感_900字
  • 《生命册》_读后感_900字
  • 《瓦尔登湖》_读后感_9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红与黑》_读后感_900字
  • 《挪威的森林》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