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_读后感_1900字
《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_读后感1900字
摩根财团历史:
摩根的祖先,于1605年拓荒时期从英国迁到美国,靠经营农场和与印第安人打仗建立了家业,为后人挣得大片土地,一开始就是富人阶级。
第一代:1859-1890年,南北战争+镀金时代,美国实现真正统一和经济高速发展。朱尼厄斯掌权,性格沉稳冷静,温和低调。与乔治·皮博迪合作,常驻伦敦,主要从事英美之间的金融投资活动。对儿子皮尔庞特跳脱的性格不放心,对其工作绝对掌控。
第二代:1890-1910年,进步时代,开始完善法制和环境保护。皮尔庞特掌权,极具投资天赋,性格跳脱狂傲,夫妻不睦,私生活混乱。
1.常驻美国,年轻时候协助朱尼厄斯,提供美国国内最及时的信息。在他掌权时期,摩根财团成为美国银行业的王者,地位达到巅峰,并深入参与到国际金融活动中。在他带领下的摩根公司,一度帮助缺失中央银行的美国摆脱严重金融危机(也因为此事,激发了政府推动联邦储备法案的出台)。
2.但到暮年,几件事情对他打击巨大,一是泰坦尼克号(属于他投资的航运公司旗下)沉船事件对他的航运事业打击很大;二是1912年的普约听证会,对摩根财团开展反垄断调查,对摩根的商业声誉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皮尔庞特受此打击去世了。
第三代:1910-1948年,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杰克·摩根名义上掌权,性格温和低调,投资能力平平,管理能力不错,夫妻关系亲密融洽。公司实际管理者是汤姆·拉蒙特,外交型银行家,与国际政治家保持良好关系,包括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总统墨索里尼(这段关系备受诟病),将摩根引入世界金融市场(重点是欧洲和日本)。
1.1933年的佩科拉听证会,揭露了摩根高层前两年巧妙避税以及优惠客户名单(给政商精英提供内幕消息)的事实,对摩根声誉打击很大。
2.1935年受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要求,银行业内低风险的商业存贷业务和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区要分开,摩根银行将美国国内的投资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摩根士丹利,将英国的摩根建富公司的控股权削弱减至1/3。把投资业务切分出去,只留存贷业务对J.P摩根应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3.1939-1945年二战期间,摩根公司极力鼓动美国政府(罗斯福)对英国予以援助,以对抗法西斯,通过此事,从20年代起与美国政府疏远的关系重新拉近。
4.在此期间,为了防止老一代合伙人的离世对公司资本造成太大影响,摩根从私人合伙制转成公司制。
第四代:1948-1970年,战后冷战时期,欧美联合对抗社会主义阵营。莱芬韦尔-乔治惠特尼-亨利·亚历山大-盖茨和迈耶-汤米·拉蒙特(杰克的两个儿子基本不问银行业务。)
1.二战结束后,摩根这类传统的贵族银行,由于高高在上不愿意亲近零售客户,批发存贷业务渐渐萎缩,风光不再,许多银行被收并购。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中介也作为资金提供者出现。1958年J.P摩根和担保信托银行合并,成立摩根信托银行,重新夺回世界第一大批发业务银行的地位(担保信托银行当时规模是J.P摩根公司的4倍),并且开始海外扩张,在海外重启证券业务。
2.摩根士丹利在继承摩根财团的大客户资源以后,投资业务蒸蒸日上成为最有威望的投资银行。(杰克小儿子,哈里任摩根士丹利董事。)
3.摩根高层和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在任)关系密切,当时的政商关系很融洽,摩根一贯主张的国际主义得到支持。
第五代:1970-1990年,美苏争霸白热化阶段。刘易·普雷斯顿(摩根担保公司),鲍勃·鲍德温(摩根士丹利),都给贵族风范的摩根引入了竞争氛围。
1.摩根担保公司&摩根士丹利(美国)和摩根建富公司(英国)在海外的投资业务形成竞争关系,但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三者无法重新合作恢复成为摩根财团,J.P摩根公司最终将摩根建富1/3的股权出售,于是摩根帝国分道扬镳成为竞争对手。
2.多种资金中介出现,动摇了银行的霸主地位,成为独家干事行不再是容易的事。出台的415原则,要求承销商要通过竞争获得业务,使得关系银行业渐渐消亡,绅士银行准则被抛弃,摩根担保银行工作氛围不再悠闲。
3.企业收并购成为经济活动常态,摩根士丹利通常为进攻者服务,高盛为防守者服务。摩根士丹利在兼并业务中,员工内部竞争激烈,为达利益不择手段,丢失了老摩根忠诚于客户的传统。
4.摩根建富在此阶段没落,主要由于当时撒切尔夫人力主打开伦敦金融城的限制迎接国际化竞争以保住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很多国内企业造成“大冲击”,同时又因为吉尼斯内幕交易事件摩根建富名誉大有损伤,和英国政府、英国中央银行的关系也疏远了。
5.1987年的金融危机不再由摩根牵头,而是由美联储牵头,联邦储备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缓解金融危机的大爆发。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摩根在金融和政治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渐渐消失。而这本书的意义在于透过摩根财团的发展史,了解美国在南北战争实现真正统一之后的一百多年间的经济发展过程。许多非常重要的大事记都渗透其中,如果作者没有对这段历史足够深入的研究,是达不到这种信手拈来的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