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00字(3)篇

何以救国 唯有发展
读《从晚清到民国》
每个人读的书不同,都有契机在里面。一直都很好奇华夏五千年历史,何以到了清朝,尤其是十九世纪末期,回眼望去,满目疮痍,遍地凄凉。最后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一个王朝的结束。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大约只有四个字可以解释:内忧外患。
当时的清王朝,所面临的外患,已不单单是清朝紧邻的几个外患了,更有自远方来的西方诸国,为着谋求自己的利益,愣生生要打开清朝大门,打不开,便是坚船利炮。而当时的内患,说来可笑。一群不知基督教为何物的缕试不爽的书生,扯着基督教的大旗,忽悠了一众未曾开化的山民,闹将起来,成立了太平天国,并也把清政府闹得人心惶惶。一叹当时的清府之外强中干,二叹普通人的蒙昧无知。而且这种集体蒙昧,失智的情况,再上个世纪依然在上演。
凡事的利弊,都像硬币的两面。在此种焦灼中,催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其中做的风生水起的,当属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中国海军的雏形。但最终,军队,人终都成了中国官场争斗的牺牲品。落到最后,没有钱更新装备,好好的海军,成了清朝贵族捞肥缺的绝佳场所。
恨吗?恨。恨谁呢?恨慈禧,恨她的满清皇亲贵戚?
恨不起。人家是家天下。随着战败,外国猎强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在他们眼中,中国就好似一只富得流油的老母鸡,在列强环伺中,慈禧担心的依然是她的权利。而此时的儿皇帝,终于意识到,中国需要变法以自强了。事实上,洋务派,一直走在自强的前列,不过是以实业自强,而政治维新,必须是皇帝意识到。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耿耿的康有为,自以为胸怀中西,心怀天下,却在现实中不知转寰,高傲自大。把一手好牌,愣生生地打烂了。戊戌变法,以六君子的赴死而落下帷幕。
慈禧的另一政策,借义和团与洋人抗衡,妇人当国,毁n代。更何况是要应付当时正野蛮生长的西方诸国,以一个妇人的那点可怜的见识,可悲的追求,只剩撒泼打滚的份儿了。然而,就是于此绝经中,还有生的机会。在辛丑年,清政府在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的努力下,清政府只赔了猎强银两,并未割地。这还要感谢英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且慢,在外交圈内,你真的要感谢谁吗?就像之前有人提到,抗日战争中,我们要感谢美国,他们帮助了我们,训练我们的空军。如果看过无问西东,相信你对其中的王力宏去当飞行员的片段还有印象吧!但是,事实的真相,永远都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雪中送炭的友谊。错,这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利益在这里。辛丑年,英国为了最大化自己在中国的利益,遏制俄,日,在华的势力范围,而拉美国下水,使美国和他保持了统一战线。这令我想起了抗日战争进行到后期,蒋对待美国的策略,拉美国下水,而胡适在美国所做过的努力,不应被历史遗忘。
由于英美的坚持,大清终于免于被列强瓜分而沦为殖民地,但现实的情况,也并未好到哪里。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境下,也催生了一批人才,如袁世凯,孙中山等。对于袁世凯,后人多诟病,大约因其反历史大潮而逆流而上,但是他在清推翻之前的很多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因为李鸿章把一国之相的任务传给了他。只可惜,时世既可造英雄,也可以造枭雄。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给故去之人更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吧!
至于民国,作者草草收尾,所以读者我,也只能到此打住。
这本书读的很辛苦。可能因为作者是老师,文风不免啰嗦,稍显混乱。不过优点是,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当再回首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有两点感受:
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殊不知,还有一个现代化-政治现代化。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在这洪流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尽管有时候踉跄,但也要奋起追赶。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本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物质的丰富程度,还远远达不到世界大同的水平。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00字 第(2)篇说起来,从晚清到民国,这段历史离我们既最近,也最远。说最近,是时间;说最远,是知识。 仅谈晚清,作为晚清的核心话题,当然离不开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功过问题很大,不好判断,但是有几个事情是铁板钉钉的事:nn 首先热衷权力,为了保住权力不惜破坏更易皇帝的继承逻辑,这是对政治的破坏。其次是为了个人享受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建宫苑,满足一己私欲而置国防于危险境地,这是对军事的破坏。再次是为了防止八国支持光绪打压自己,不惜和八国同时宣战,鼓励义和团进京,结果首都失陷,政府和人民,都损失无计,死亡无数,这是对社会的破坏。 说到底,还是痴迷权力造就了慈禧后半生的骂名。就国家而言,作为后人,几乎很难原谅慈禧的诸上作为。作为女人,作为一个职业政治人物,我们得说这个女人不简单,很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头脑。 其次是太平天国,当时的背景,出现起义运动是必然性,太平天国有偶然性。必然性在于晚清的腐朽没落,民间积聚的愤怒情绪,必然造就一次大的起义。北方是晚清根本重地,起义较难,南方天高皇帝远,自然是最可能发生之地。偶然性在于洪秀全其一群人的起义形式,居然是以宗教的方式开始的。在我们这种宗教和政治分野传统极大的国家,这就有了某种邪教的意味,这就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不够名正言顺。假如他的口号是后来孙中山的“驱除鞑虏,回复中华”,结果如何,就不好讲了。最起码,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彭雪麟诸人和太平天国干起来,不会那么容易。因为他们是在为要驱除的驱驱“鞑虏”在服务,而洪秀全诸人,则是在位同胞奋斗。 太平天国的这种邪教本质,一方面是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二是就阻碍了有心为其服务的文人和有思想的人加入其队伍。因为其理想不具有太大的现实操作意义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核心成员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格局也不足以支撑其接受更多更高更大格局成员的加入。太平天国需要的是善于打仗的英雄战士,而不是心有理想的豪杰文人。只有英雄而没有豪杰的组织,只是敢死队而已,失败是必然的结局。更可怕的是,内在的矛盾和倾轧毫无化解的可能,这就又注定了其失败必然是从内部崩溃的,而非外部的攻破。 回顾太平天国运动,它是一次民族之殇。我们不能说洪秀全就是错了,对于所有在绝望之中奋起反抗的勇者,我们只能敬佩和敬意。我们当然也不能说曾国藩诸人诸人就是对的,我们只能讲,在彼时的背景下,他们都只能如此,为各自的信念,为各自的未来付诸一搏。放手一搏,孤注一掷。其中悲壮,非身在其中者不能体会之。 至于以胡曾为首的中兴诸名臣,我们应该怎么看。从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传统出发,胡曾的选择和作为,并没有值得太多苛责之处。因为天下绝不仅仅只是汉人的天下,是所有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民族的天下。满足统治中国已经两百多年,从历史角度出发,他们为中国的发展竭尽全力,已经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中国人。因此,效忠朝廷就是效忠国家,在大的层面,这个逻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个人角度,胡曾诸人刻苦努力,磨炼自身,无非追求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生。既然效忠国家本身是合乎传统道义的,因此他们以国家为平台,去释放自身的能力,追求建功立业,不负人生,这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在小的层面,我们不能苛责他们的原因。 至于说汉人杀汉人的问题,这是以民族情绪代替政治路线之争,以个人情绪代替国家政治之争。其发言的本身格局是极小的,几乎不值一提。如果要按照民族主义者的逻辑情绪继续延续,今日的少数民族地区你先让人家独立了,再来谈你的汉族主义。 nn2019-4-27于大同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00字 第(3)篇借晚间休息之余暇历十日之间看完此书,说也奇怪,对书中颇多观点和人物评价及事件立场似乎都赞许,读完全书却好像没有什么想说的!n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也间接开启的清王朝倾覆的步伐,其始至民国初立共计七十余年。而期间发生的种种事情,各色历史人物轮番出场演绎了一段不长但对今影响不浅的特殊历史片段:n1.从洪秀全、康有为、袁世凯再到孙文,只有在乱世中这些在科举考场不如意的文人才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想想如今国家如此重视保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就容易理解其中个中缘由了;n2.惋惜李中堂之为国呕心沥血却被世人骂作汉奸而不被理解,若其生于当朝前中期也应是千古名相,制世能臣!可惜在时代和趋势面前,个人的努力终究是那么渺小。3.于袁世凯,若无称帝这出丑剧本应也是为国为民之一代名臣,可惜...n4.一个善于争权夺位,政治手腕高超的人可能根本没有什么远见焯识和宽广的胸怀,比如慈禧!n5.读历史,除了分析思考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之外,最重要和有趣的莫过于研究那些当时处在舞台中央各色人等的想法,表现和心态吧:人性是相通的,历史是经常类似重演的。5.读史使人明智,读晚清史让人抑郁啊!颟顸昏聩的贵族官僚,热血勇猛的将士勇武,呕心沥血的名臣贤相...我朝之有今日当思来之不易!n所感甚多,不善言表,也罢!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