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_精选读后感_1100字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_精选读后感1100字
它说引路的风筝就在天上飞着,会给受伤又沉默的人,点燃希望的最暖烟火
——《引路的风筝》
大概是在两年前,接触到《故事》这本书,但是当时只是因为看到一位朋友在看,才跟风加入了阅读书架,但随后就是惭愧地长达两年的束之高阁...
对于我这种挣扎阅读者来说,造成现在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无外乎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成功者和挣扎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相反的工作方式:从里到外VS从外到里。”
全书虽然写的是怎么创作银幕故事,但却无处不闪耀着生活的智慧,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让人经常会有种在看哲学书的错觉。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但也必须还原生活的原味。人确实可以把自身的思想高度融入到整个国家、世界甚至宇宙的宏大历史意识形态中, 但具体到我们大多数个人来说,当面对真实日常生活时,钳住我们的却都是复杂细碎的个人事务。所以即使是架空的历史背景或者虚构的宏大场景,也需要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份真实。
故事角色设计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能否让观众们有沉浸式的“移情”体验,所以如果剧作家不爱自己创作的角色,不能完全让自己的身心都随着角色感受和行动,那么也就更不要奇怪观众们会用脚投票了。人之所以会感到孤独,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觉得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自身当下最真实的感受,而且对除自己之外的人剖析自身又太难,那些独属于自身的阴暗面和与他人价值观可能存在不合的顾虑,让我们宁愿选择沉默,但好的剧作家却都是剖析自身的好手,他们深知天下间的人性其实都一样,“对你自己人性的神 秘之处观察得越深,对你自己的了解就会越多,从而就越了解别人。”
故事的推进和角色的成长都是通过冲突的设置来完成的。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随着时代大情节的发展和个人历史认知积累形成的主控思想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实时冒出来一些反情节和小情节的事件杀得人措手不及。命运就是我们生活的剧作家,它会在看似意外实则必然的反情节和小情节里为我们设置各种冲突和矛盾,受情绪裹挟的我们在初次受到这些冲击的最当下往往会不可避免地生出迷茫、困惑和烦恼等各种负面情绪,但其实这些时刻才是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潜意识里的自我、打破玻璃天花板、发展出更广阔天地的人生进阶关键时刻。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大抵也是如此了吧。
故事不仅是剧作家的作品,也是他们人生跑道上的一个个里程碑。人生从来不是个人冲刺跑也不是与他人的接力赛,而是你个人无法放弃的最长马拉松。最开始你可能只会按照社会基本的操作手册和行为规范亦步亦趋,刻意练习一些常规动作,但只要坚持每天奔跑和耕耘 ,“一行接一行,一页续一页,一刻接一刻”,即使马拉松终会有终点,但你也一定能在沿途体味到不枉此生的美妙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