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秩序》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时间的秩序》_精选读后感1200字
当今物理学前沿追寻“万物之理”的道路上有两大知名理论:弦论(超弦理论)和圈论(圈量子引力理论)。前者模型需要包括时空在内的10或11维度,后者则完全摈弃时空维度。本书作者为圈论人士,第一部分内容属于实证过的,第二部分后属于圈论假说观点,学习的同时应保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而非全盘接受。
本书逻辑异常清晰,观念新颖,对时间的认知破而后立。编排得当,且章节总结做的很好,所以下面直接引用。
第一部分 先碎三观第二部分 圈论视角下的时空观不存在单一的时间,每个轨迹都有自己的持续时间;根据位置与速度,时间会以不同节奏流逝;它是没有方向的:在世界的基本方程中,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并不存在;方向性只在我们进行观察并忽略细节时偶然出现。在这种模糊的视角下,宇宙的过去处于一种奇特的“特定”状态。“当下”的概念不再奏效:在广袤的宇宙中,没有我们可以合理地称为“当下”的东西。决定时间长度的物理基础不是一个区别于世界其他组成部分的独立实体,而是动态场的一个方面。它会跳跃、涨落,只在相互作用时实体化,在最小尺度之下无法被发现
第三部分 时间为何是我们所感知的模样?场以分立的形式显现:基本粒子、光子、引力子或其他“空间量子”。这些基本粒子并不存在于空间之内,而是形成空间。世界的空间由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组成。它们并不居于时间之中,而是彼此间不断相互作用,只有在相互作用时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就是世界的现象,是时间最微小的基本形式,既没有方向,也非线性。它也不具有爱因斯坦研究的平滑弯曲的几何结构。它是一种相互作用,量子在相互作用中与发生相互作用的事物相关联,并且显现自身。
我们用模糊的方式看待世界。量子不确定性也加重了这种模糊。来源于此的无知决定了一个特殊变量的存在——热力学时间,也确定了量化我们不确定性的熵的存在。
也许我们属于世界的一个特殊子集,与世界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方式导致了热力学时间在一个方向上熵比较低。因此时间的方向性是真实的,但与视角有关(第10章):世界相对于我们的熵随热力学时间而增加。我们发现事物在这个变量里按顺序出现,我们称之为“时间”,熵的增加为我们把过去与未来区分开,导致了宇宙的演变。它决定了痕迹的存在,过去的残余与记忆的存在(第11章)。我们人类就是宏大熵增历史的结果,由这些痕迹产生的记忆聚集到一起。我们每个人都是统一的存在,因为我们反映着世界,因为通过与同类接触,我们形成了统一实体的形象,也因为它是一种由记忆统一的关于世界的视角(第12章)。我们所谓的时间“流动”就源于此,当我们听到时间流逝时,听到的就是这个。
前两部分一气呵成读完,第三部分则拖了很久且不是太懂。印象比较深的有热二定律与时间的关联,事件的光锥,对系统的模糊观察,量子变量的非对易结构,普朗克尺度的离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