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谷臻小简·AI导读版)》_精选读后感_1100字
《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谷臻小简·AI导读版)》_精选读后感1100字
纯阳书评二百五十八之《黑匣子思维》我们该如何面对错误,而我们又是如何面对错误的?我们该如何做对一件事情,而我们又是如何做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观点,而我们又是如何看待的?这样的问题可以有很多,多到就像空气一样,倘若没有人专门提醒,自己压根想不起来还有它们的存在。这些问题也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以为只要稍花心思就可以想得明白,事实上它们只会让一个人越想越不明白。比如我们该如何做对一件事情,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呢?先看前半个问题,一种意见是,要谋定而后动啊,想明白了再做,这个观点乍看就像真理,但是我们如果真得多想一点的话,很容易发现“谋定而后动”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不现实的,未来最不缺的就是不确定性,所以“谋可定”的时机根本没有客观标准,既然没有标准,就不可能去把握,既然不能把握,我们的谋定而后动岂不就是“水中月”,“雾中花”。另外一种意见是,别多想,直接干。野蛮粗暴,看起来豪气干云,甚是高效,但是很显然这种思路技术含量不高,难成气候啊,一旦翻船,万劫不复。有了前半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很容易发现后半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似乎要糊涂了。这个问题是这样,上边列出的其他两个问题也是如此,令人颇有进退两难,左右维谷之感。
那么,怎么办?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怎么办!甚至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根据我们的目标制定初始的计划,然后紧盯目标,不断地检查结果,随时调整计划,改变姿势,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找到知识,并在规律和知识的充分利用中实现知识和规律本身的迭代和更新。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初始也要有计划,但是计划并不是决定一切的金科玉律,并不被视作设计良好的顶层设计,而是对初始时刻知识和信息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代表初始时刻的认识、理解、视野和想象力。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计划其实是过去的忠实代表,如果不是最佳的话。在获得阶段结果之后,这个计划必将被一个新的吸收了彼时新的信息、理解和想象力的计划所取代,毋宁说那个起初的计划将受到新的信息等要素的滋养过渡生发到了新的阶段,获得了新的内涵和属性。
如果把作者的逻辑概括为一句话的话,要想把事情做对,需要一个作为种子的计划,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试错、迭代,这颗种子不断发育发芽。
这本书有理论、有案例、有深度、有广度。为了清楚阐述这种黑匣子思维,作者不断穿梭于医学、航空、科学、创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案例详实、素材丰富,为本书增色不少,相信特别适合不喜欢干巴巴理论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