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_读后感_1200字
《罗生门》_读后感1200字
见此书思己过
《鼻子》
人类的心里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同情的。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其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却对于那人抱了敌意。
反思自己,自己是不是对挂科的同学表示同情或轻蔑,对获得奖学金的舍友感到压力羡慕,却没有为她高兴自豪?有的吧,感觉好难改掉这么自私,偶尔不经意无意识的傲慢无礼呢
《罗生门》
那老妪为什么拔死人的头发,在家将自然是不知道的。所以照“合理的”地说,是善是恶,也还没有知道应该属于哪一面。但由家将看来,在这阴雨的夜间,在这罗生门的上面,拔取死人的头发,即此便已经是无可宽恕的恶。不消说,自己先前想做强盗的事,在家将自然也早已经忘却了。
所以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竹林中》
有太多精彩的剖析了,看电影品论或者书评吧,因为之前被剧透太多,反而没有惊艳之感。
《地狱变》
尤其是那块小小的碑石,几十年来风吹雨淋,长满青苔,早就成了一座不知墓主是谁的荒冢了。
追求极致,必定是凡人眼中的疯子。为了一幅画,最爱的女儿都可以舍弃,恰如书中最后所言,法医需要尸体,满大街都是人,不过是需求而已,无关罪恶,而他人眼中,便是最大的恶。
《河童》
《河童》在书的后面章节,所以记忆比较深刻。《河童》有点像爱丽丝梦游仙境,很奇妙魔幻却很现实,是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吧?想起冯唐说的他认为《百年孤独》是现实生活,而《水浒传》是魔幻小说,第一次听,很有意思,感觉不在理却很有理。
在你们国家,工人阶级的闺女不也在当妓女吗?吃河童职工的肉使你感到愤慨,这是感伤主义。
里面提到被辞职的工人会被安乐死然后做成食物,“我”极力不赞同,就是“感伤主义”。类似现在有人说不能吃狗猫,那为什么要吃鸡鸭?不一样是动物吗?狗也饲养不就行了?狗有感情,嗯,这是感伤主义。谁对谁错?
傻子认为除了他之外的都是傻子,那么谁是傻子?
有时候思想就是这么奇妙,信仰不同,就会做法两个极端,犹如对于伊斯兰教的人来说,或许吃猪肉就好比吃人呢?
《鼻子》
凡众生相,皆是虚妄。己心无垢,亦无烦恼。流连尘缘,实为欲望。
无欲无求,人生何趣?
书中后面有很多有名的画家,作家,诗人等抑郁或自杀,芥川龙之介便是其一。正因为他们的敏感细腻,揣测人心之精准,内心的悲哀无法被世界美好所治愈,不贪恋,便了解此生。
很可惜,人生百像,何故执着于恶?何故执着于哀呢?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有疯子的潜质,可以为了某种目的,不顾一切,管他道德伦理,也越觉得世界一切事皆有迹可循,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正误,是不是要皈依佛门了?
有点混沌,回顾一下我们大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