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迭代:自由切换大脑的思考模式》_精选读后感_1100字
《认知迭代:自由切换大脑的思考模式》_精选读后感1100字
纯阳书评二百六十之《认知迭代》
这本书不好评价,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结论。
如果一个人对脑神经科学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框架,而期望在这本2018年12月才出版(中文版)的新书中,得到有关这一领域的最新发现,最新洞察,那么他肯定会大失所望,会认为这本书绝对是一本水书。而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脑神经科学一无所知,而且又不太能看得进去学界大咖正襟危坐写就的充满生涩概念和学术术语的作品,那么这些人有福了,这本书大概率特别适合他们。
先看第一点,为什么有脑科基础的人会认为这本书很水?
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有脑科基础的人希望从最新出版的这类书籍里获得新知的诉求完全合理,尤其这本书的中文译名起得也算的上霸气侧漏,“认知迭代”这样的名头一方面相当抓人眼球,另一方面必然让人免不了浮想联翩,无形中提高了读者的期望值。但是往往理想越丰满,现实越骨干,满怀期待,有如孩童般迫不及待打开书一看,方知内容和想象差距极大,其差距犹如天壤之变,不可遏制地顿生云端跌落之感。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则这本书没有围绕新知识而是围绕常识展开讲述。二则作者在自己试图取得突破、暗示可以帮助到大家的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帮助到大家,即使有的话,也没有承诺中的那么美满,让读者看完以后没有收获感,反而有了忽悠感。三是作者采用了过于琐碎的叙述风格,这种风格必然会带来对书籍思想内容的稀释作用,如果对书中包含有重量级思想,比如说凯文凯利的《失控》,那么这种稀释作用就不会那么明显,而且还会有利于缓解深刻思想对读者认知的过度冲击,帮助读者更好的跟上作者的节奏。而如果书中的思想浓度本来就不够,那么这样的叙述风格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稀释效应,让读者感觉废话、水话太多,拖沓冗长,寡而无味。
再看第二点,为什么没有脑科基础的,不爱读艰深理论的读者会认为这本书绝对是好书呢?
一是这本书好读,作者关注了注意力、焦虑、创造力和方向识别等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可能人人都会遇到,即使遇不到,自己也很熟悉,而且作者采用的又是一种像求医记一样的叙事风格,故事多过理论,自带了趣味性和文学性,所以不爱读理论的读者会觉得阅读无障碍,读起来像游记,像小说,总之很轻松。二是这本书根据讨论的主题穿插介绍了脑科中的基本理论,所以读者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可以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读完以后,故事记住了,相关的知识也会记住不少,所以这部分读者会有很好的收获感,感觉收获很大,刷新认知,甚至是大开脑洞了。
最后,那么问题来了,这本书到底怎么样?答案还是这本书不好评价,但是考虑到本书确实有其长处,有其风格,所以还是好评吧,毕竟写书、译书都不容易。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