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2000字(3)篇

人是一种被“抛弃”的存在,生于某一个国家/城市或者家庭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偶然,我们无法选择,但当我们不断成长,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理性成年人时,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原貌,明白了对与错,是与非,利益和纠葛,看到了美的其他可能性,看到了此岸与彼岸,但我们却没有划过去的船与浆。尽管如此,对于这个被抛地的爱却不是简单能割舍的,用诗人艾青的话说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国土,可并不是我梦想中的国土。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我想要的幸福是自己能定义的幸福,而不是被定义的幸福。体制的梦想不等于每个人的梦想,体制的路径更不等于每个人的路径。……社会进步不可能是某一单方面梦想或理想的结果,而是各种梦想、诉求、利益互相之间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其中每一方力量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祖国啊,请给我一部分选择。我不希望1986年,哈维尔在他的书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捷克斯洛伐克整个社会陷入了深深的麻木状态之中。面对重新确立的极权体制,大多数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不再关心国家大事,逃避现实,钻入自我的圈子。人们不再相信公民的意见或公开的对抗有什么作用。为了证明这一点,法庭对那些持不同政见、提出异议的人进行严厉的制裁。社会涣散成一盘散沙。自由的思想和创作陷入了自我的圈子,从中寻找隐蔽所。公民的自由组合、交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现在却被禁止了。全国上下笼罩着一种死气沉沉的气氛。一切向钱看的生活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变得自私起来,到处都笼罩着恐惧。人们被迫对生活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表面上顺从,内心里却什么也不相信。”在我们国土上成为现实。
有句说,30岁之前不是自由主义者,没有良心,30岁以后还是自由主义者,太过愚蠢。我在等着我的30岁,也许它能安抚我的焦虑,也许这个时代会好起来,不需要我们再去焦虑。
究其根本,每个时代都差不太多——“现实向来是很坏的”。我们之所以对这个时代特别地责备求全,只是因为“这个”时代和我们息息相关、须臾不分,我们忧心忡忡,并非因为这是最坏的时代,而是因为我们身陷其中,所有的希望和绝望都寄托其上。
一个有闲阶级站在哲学角度的各种观点评论。关于时政,关于社科新闻,关于电影和书本……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所谓“公知”的杂文,大部分只是旁观者的评价,理论性的批判或者弘扬,却没有具体的东西。而且,一旦成为所谓公众知识分子,总觉得他们是在为谁代言着什么。
所以,我更喜欢读散文,因为散文里,作者不是旁观,不是单纯点评,也把自己置身在那个环境里了。所以才更给人感同身受之走心。
当然,龙应台算个例外吧。她的杂文,也是有自我代入和故事的,有思考的痕迹,而不只是引经据典。所以,她的散文,才更动人。
这本书,还是说教有点太多了。阅读时我常常想,难道是我阅读的水平不够,怎么就欣赏不了这种书的美好呢?
私以为,读书,要么学习知识、对实际生活产生指导,要么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与快感、解开思想迷雾或者困惑,像这种诘屈聱牙、又没有实质知识或者思想的书,我还真是欣赏不了,也很难读下去。就像本书引用的一句话,“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
起初阅读本书时,我常常疑惑自己的理解力,明明文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常常进入不了内心,也没有思想或者感受的震撼,反而会昏昏欲睡。但因为是在春运回家的路上看完了这本书,那句“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深得我心。于是给五颗星。
哈哈,其实,玩笑话啦。给五颗星,是因为,我很少看杂文,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没办法科学严谨的评价,更不敢轻否定批判,也许是我不懂,误导了呢?所以,先给自己思维开个绿灯,告诉自己,“这本书我不是特别喜欢,但还可以再研究”。而且事实证明,越是读到最后,越是津津有味了,因为我慢慢可以读进去了。
毕竟,读书也一样,要广泛涉猎。也许我收获不多,只是我自己欣赏不了。至于大家,喜不喜欢,翻翻前几篇文章来感受下风格就知道啦。
阅读完毕,反刍之时,也许会给你的思维,带来更多独立的养分,能教我们试着把思考尽力维持在充满复杂和变动的差异性之中,把哲学思考拉回到“粗糙的地面”上。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2000字 第(3)篇从18年到19年,历时11小时44分钟,终于将这本“小激进、小尖锐”读完了。部分章节看了两三遍还意犹未尽,部分章节一带而过看也看不懂,全书共计67处做了划线,都是值得细细斟酌的好东西。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有段文字:“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里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借用来形容我的读感比较准确。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体,时刻保持清醒其实是一种痛苦。不如像杨宪益先生那样,始终怀抱一颗“Beautiful naïve”的心灵,言所当言,行所当行,至死不改。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