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生命是什么:40亿年生命史诗的开端》_精选读后感_900字

2020-02-11 09:03:22 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40亿年生命史诗的开端》_精选读后感900字

前半部分有点啰嗦,后半部分很精彩。
作者核心观点
1,产生生命的源动力是(化学层面的)动态动力学稳定性。乍一看生命产生这一事件是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应是熵增的,趋于沉寂的,那为何会产生生命这种极有秩序的,熵减的系统?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所有化学反应背后的驱动力(物理层面),而动态动力学稳定性则是化学反应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子定律(化学层面)。换言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更低层的一个定律,动态动力学稳定性是基于此底层原理的更高层定律,两者共同作用产生了生命。
2,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于某个简单复制系统中复制反应带来的巨大动力,这些简单的复制系统由一些简单的链状低聚物所构成(如RNA或类似于RNA的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变异和进一步复杂化。
3,1882年,达尔文在一封寄给乔治·沃利克的信中写道:“根据连续性原理,未来生命的法则可能会被证明是某种普适规律的结果或者一部分。” 按作者的观点,这一规律即是动态动力学稳定性。也再次证明达尔文的天才。
4,从简单的复制体开始,由“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动态动力学稳定性等)驱使,演化出极其复杂的生命体。生物进化的进程应该是,复制,变异,复杂化,选择,进化。一个复制系统中的稳定群体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其中的个体在源源不断地生成然后再消亡。
5,复杂化的意思就是网络的形成。系统中更多的点,更多的边,更多的层次,更复杂的矩阵。
6,生命是一个过程而非物体。这意味着个体性是生命的策略,而不是生命的特征。所谓的“个体性”只是进化为了增强系统的复制能力和抵抗力所采用的一种手段。网络的视角能够改变我们思考生命的方式,并且也再度证实生命现象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而非一种形式(形式只是对过程的偶然呈现)。
7,个体性是生命的策略,而不是生命的特征。无论是个体性还是群体性,都是为了实现复制目标最大化。“性”告诉我们,我们作为具有性特征的个体从繁殖的角度而言是不完整的。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个体性,个体是没有未来的。我们在情感方面同样是不完整的,各种心理因素将我们与人类网络联系了起来。我们渴望与他人共处。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_读后感_900字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人间失格》_读后感_900字
  • 《生命册》_读后感_900字
  • 《瓦尔登湖》_读后感_9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红与黑》_读后感_900字
  • 《挪威的森林》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