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_精选读后感_1100字

2020-01-11 08:57:36 读后感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_精选读后感1100字

288.2019.12.29.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西蒙·巴伦-科恩。
很像长长的一篇论文,把每个论点都做到了有理有据,这样真好。发现自己还挺喜欢这种类型,我是不是也在出现系统化倾向(窃喜)?
到底什么是“恶”?“恶”的标准在哪里?“恶人”的良心不会痛吗? 现实中极端的恶行为往往被归为无法分析之事,还常常使用令人泄气的循环论证(他做某事是因为他真的很邪恶),而这本书是在敦促读者不要满足于把“恶”作为解释的工具,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究了“恶”产生的社会学因素、生物学因素。也正是这些社会学因素(包括文化约束、意识形态/信仰、早期经验、从众/服从、内群体/外群体)、生物学因素(包括腐蚀性情绪、基因、神经系统状态、激素水平、身体状态)以及心理学因素(包括意图、威胁 或战或逃)或单一或多种共同作用可能使得位于核心的“共情回路”出现问题,并最终做出残酷行为。(以上因素仅为本书提到,包括并不限于以上因素。我想我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出整本书的内容,境界不够啊。)以此来解释残酷行为即“恶”的发生是不是更科学?
看完先天基因和后天社会影响对共情回路的重大影响之后,就更知道幼年时期父母给我们的积极情绪即“心里的那罐金子”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我们信任他人的能力、或者是我们对他人形成安全依恋的能力。它让我们更大几率的处在共情正态分布曲线的中等段,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 也更多方面的了解了做出残酷行为的人的状态,这对社会现状还是可以有积极影响的。Ps,真的应该多一些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换位思考从来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
我很喜欢这本书,在于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为什么会想要了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最近网络上关于暴力事件的报道有点多,不论是之前涉及PUA的北大女生包丽自杀,蒋劲夫家暴还是北京民航总医院孙文斌暴力杀医,以及数不清被网络暴力折磨的明星或素人,天天看,总会对自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害怕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他们的一份子,害怕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话就伤害到身边亲近的人,我想要我的善良多留存一阵,所以我想先了解一下“他们”,也了解一下为什么在大多数人振臂高呼某某人就应该枪毙的时候总有一些声音在表达反对,他们又是站在了什么立场,做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你可能会说以上这些都没有用,那我告诉你最真是的原因其实是想给自己找个理由,找个可以对那些恶人说算了的理由,找个可以让自己过的更好的理由,找个放过自己的理由。仅此而已。

  • 《荒野的呼唤: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选》_读后感_1100字
  •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_读后感_1100字
  • 《呼兰河传》_读后感_1100字
  • 《鬼谷子(白话全译)》_读后感_1100字
  • 《摆渡人3:无境之爱》_读后感_1100字
  • 《摆渡人》_读后感_1100字
  • 《精准表达:让你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动人心》_读后
  • 《此生未完成》_读后感_1100字
  • 《阿勒泰的角落》_精选读后感_1100字
  • 《故事课1:说故事的人最有影响力》_精选读后感_11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