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_精选读后感_1200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_精选读后感1200字
1. 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2. 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
3. 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
4. 我们看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5.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6. 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始是科举制度之内在意义与精神生命。
7. 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
8.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与文化基础,一向安放在农村,并不安放在都市。
9. 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行,决不是孤立的,它必然须和同时其他几项制度相配合,它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循此推说,任何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必然会相互配合,互相牵动影响,而形成一整套。可见每一制度,不当专就此制度之本身论,而该就此制度与政府其余各项制度之相互关系中来看此制度所能发生之功效与其实际的影响。
10. 要说建立一制度,而绝对地大公无私,不仅古代历史未之有,就是将来的历史,要说一个国家建立某项制度,而绝无人事关系,绝无私心夹杂,恐怕这希望也还远。不过公私之间该有分量的轻重。
11. 主权的背后,则是一种自由意志。若不论主权而论职责,职责所在,应有尽力践行之道义,便无所谓自由。现在再问中国政治何以特地会发展出这一种制度来,把政权交付给一辈读书人,士,而存心防止贵族军人与富人穷人的一切专政呢?这便该进一步说到中国的政治理想之重职责而不重主权之一点上。
12. 私心决不能形成出制度。
13. 发言盈庭: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缓不济急: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羁縻政策:“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
14. 中国传统政治,若说凭技术,也已有两千年的经验,但有它可宝贵的地方。最可宝贵处,就是在公开。一切事情都是公开的。因有一制度存在,一切凭制度处置,要不公开也不可能。
15. 政治权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权。
16. 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2020年读完的第二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