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_读后感_1100字
《包法利夫人》_读后感1100字
1848年夏天,诺曼底诺曼底的好多家报纸刊登了一则简短的新闻。是关于一个叫德尔菲娜•德拉马尔的女人,她27岁,裁缝师,生活在距离鲁昂不远的小小的李镇,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逐渐变得很不满意,她购买大量的衣服和家具,以至于债台高筑,她找了一个情人,然后在感情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之下,吞砒霜自杀。德拉马尔夫人死后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女儿和一个心神狂乱的丈夫。她的丈夫尤金•德拉马尔在鲁昂学过医,然后在李镇当卫生官员,深受病人和社区的爱戴。
要是放在今天的UC上《当代潘金莲!出轨他人!败光家产逼死丈夫!让女儿无家可归去打童工!》。信息量太大的世界让我们对某些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事情总是持有一种标签化的态度——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容不得有更多时间去讨论其中的是非曲直,就像是《致命女人》中的西蒙尼一样,相比于失败本身我们更害怕世人对我们的失败毫不宽容,没有同情。
而像《包法利夫人》这样悲剧文学则通过主人公经历的事情思想上的变化等方面,将一个罪有应得的故事变成了值得思索、稍加同情。如果我们经历了爱玛一样的生活,我们处在和爱玛一样的选择上,我们真的一定会更好吗?
面对平庸、迟钝、安于现状、不解风情而且遇事就逃避(全村人都看出来的事情他就一点都没察觉吗?)的丈夫;对婚姻生活失望,在感情状态摇摆不定时遇到情场高手罗多尔夫(以及莱昂,两人并无区别)步步紧逼的勾引;在对精神物质生活充满幻想的时候遇到不断设下圈套的精明商人…
恰似村里从小留守在家没有人引导的翠花,只能在郭老师的书中汲取营养,每天幻想着在魔都一座大厦的落地窗前身穿PRADA的大衣,手里捧着一杯星巴克,和自己在电视、电影、广告上看到的一尘不染的欧巴谈笑风生。长大以后又看着马老师的公众号,每天盯着自己的丈夫铁柱想着为什么他不肯为我买名牌,这是不爱我的表现!他为什么让我出去干活,这是男人无能的表现!女人就应该对自己好一些!然后在各种广告营销的洗脑下想着用上苹果11自己就是时尚界的弄潮儿了(你看广告里青春靓丽的男男女女拿着IPHONE走遍世界享受生活是在暗示你什么?),想着自己穿上维密的内衣、穿上coach的衣服,提着Gucci的包包才是真正的生活——花呗、借呗、小米贷款、京东白条走个遍,再抵押铁柱老家的房子买张车票就直奔心中的圣地去了…这事是该怪父母外出打工疏忽了子女?该怪郭老师、马老师为了养家糊口写的文字吗?该怪电视电影为了保证不赔钱迎合顾客宣扬的价值观吗?该怪广告洗脑?该怪马云雷军借钱给你花了?还是怪翠花为什么没有出淤泥而不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