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_读后感_1900字
《倾城之恋》_读后感1900字
这部小说写得好。
“倾城”之说,原出于《诗经·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意思是有智慧的丈夫为城,有智慧的妇人毁城。所谓“红颜祸水”,大抵如是。在这里,“倾城”多少有些贬义的意思。
后来李延年给汉武帝推荐自己年轻美貌的妹妹,写了首有名的诗《李延年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到这里,“倾城”就有褒义的意思了。一城一国,都爱慕一个女人的美,是谓“倾国倾城”。
当然,两种表达都是成立的。只是《诗经》说的有智慧的妇人毁坏国城,不是没有,但维护的也不少,比如说以解连环之名的战国时齐国女主君王后。李延年说的倾国倾城的绝色美人,而不毁人国城的,也不少,比如王昭君。
“倾城”可以有两解:倾覆一个城市,倾服一个城市。《诗经》中的美人以智慧倾覆国城,李延年诗中的佳人以美色倾服国城。前贬后褒。
《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真正倾心相爱,是在香港经受日本轰炸,即将倾覆之际。倾覆之城的相恋,开始是死里逃生,以后生死与共,这样的经历,容易锻炼出真正的感情。俗话有云: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大难临头而各自没飞,以后也就多少能够坚如胶漆了。还有什么样的感情,比从活着的末日审判里逃出来的更加惊心动魄。
这就好比失望里的光亮,绝望里的希望。白范俩个人,彼此都是对方的光亮,对方的希望。真正的感情,也唯有在这种光亮和希望的前提下,才能建立得起来。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人,也都很有一些智慧。虽然这种智慧生活的居多,谈不上什么伟大高尚的情感。然而真正活生生的人,首先考虑的永远是生活的鸡毛蒜皮,然后才能生有余力,再谈国家民族,自己都活不了,也就不必添乱了。
当然,白范两个人,由于小资生活情调的缘故,专注于个人的享乐居多,没有那么多伟大高尚的情感,容易饱受批评,理由是腐朽没落的生活。其实何止白范两个人容易被这样批评,张爱玲自己,本身就一直深陷在这种国家民族的道德批评的漩涡里。哪怕到今天,这种批评也还是在继续的。
客观的看,一个人愿意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的自由,只要这种生活不妨害别人,不违法,他人很难去干涉。享乐主义没什么问题,爱国主义也没什么过错,小资情调本身也不值得那么忌恨。谁都只活一生,谁也没理由要求谁必须为谁奉献一辈子。愿意奉献可以,那是自己的自愿,没什么值得好自我吹擂自我高尚的。
自由人只为自己的自由意愿和自由选择负责,悲也好喜也好,生也罢死也罢,也就都认了。社会那么大,人是那么多,各种生活选择的都有,这是真正的生态。
从人学的角度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由选择,平等相待,尊重不同而已。
因为白范两个人自身的智慧并不低的原因,因此他们自己就是一座“城”。明亮里彼此都想倾覆对方的“城”,暗地里也都很倾服对方的“城”。这并不容易,同等棋力的人下棋,才好看,才有意思,故事就是这样才精彩。
他们最终各自攻陷了对方的“城”。不过并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有一种神秘的契机,香港这座大城被倾了,人们的小城也就都很难保住了。乱世里,覆巢之下,哪里有那么多完卵可供观赏。
这个很可以解释为命运。命运者,不可掌控的因素打乱了既定的计划也。香港未倾,范柳原出国成功,是否还会回来和白流苏相爱相守,是个极大的悬念,未知数。所以,日本一炸倾城,香港倾覆了,白柳相倾了。倾身倾心,相爱了。的确是一出真正的倾城之恋。
《诗经》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依然是最古老也最有力的表白,听起来看上去,都很容易令人感动。
范柳原对白流苏这样表达了:“‘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这就算是看得很透彻了。这个世界的许多大事,一个人自己的生死,很大程度上是不由一个人自己掌控的。他被无边无由无际的未知因素掌控着,他唯一可以选择的是自己的态度,面对的态度,选择和接受结果的态度。然而,这也就够了。
某种意义上,世界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混乱,生活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动乱。人在混乱里存在,在动乱里生活,努力从其中寻求一点聊以自慰的安全感,归宿感。幸运时,这种秩序的建立有倾心的伙伴一起面对;至不幸时,就只好孤军奋斗了。
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