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4-10 11:15:21 读后感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
作者:吴军
暂无简介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怎么才能不白读大学


本科生应该去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著名学校;
硕士生应该去一个好城市,因为那里机会比偏远地区多得多;
博士生最重要的是教授和实验室。

每一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走上社会,投简历、应聘、就业,每一年都会听见“就业就等于失业”。《2017年应届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年应届本科生起薪3800元,只有四分之一的应届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直接对口,签约单位与理想单位一致的比例不足4成(这是官方数据,身在其中的你我懂得其中的折扣)。

而另一边,且不说时不时就传入耳中各创业公司动辄融资上千万,就说同样是2017年曾喧嚣一时的一个新闻:煎饼大妈说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再对比下上面我们大学本科生的起薪,对时下重新又兴起的曾在改革开放初流传一时的论调——“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不感到稀奇了。

那大学真的白读了吗?也许,你和你的大学之间差了这本《大学之路》。

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书中前半部分介绍了大学的发展、专才通才两种典型教育理念的区别和特色,后半部分则是对英美一些名牌大学的特点介绍。作者是著名学者吴军,作为一个典型的跨界人才,他不但曾任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工学院教授(美国教授和中国教授略有不同,这点书中有介绍),也曾担任Google和腾讯公司副总裁,作为风险投资人他也成功投资了硅谷和中国120家高科技企业,还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硅谷之谜》《智能时代》《见识》等多部畅销书。最重要的是,他的大学之路不但特别漫长——18年,而且也跨界得严重:先是计算机,然后是电子工程,最后又回到计算机,但是在博士生阶段工作多是数学。因此,这本书不但有一个学者对教育理念的思考,也有一个企业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还有一个普通学子对一个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求索。

01 为什么要上大学?

历史上没有大学的,欧美许多国家,很多从事特殊技能工作的如调酒师、园艺师、酿酒师等,他们也不会有想上大学的想法的,而且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但是在今天的亚洲,不管大学毕业生如何不值钱了,只要经济上负担得起,高中毕业后,大学总还是要上的,但是毕业后的专业基本不对口,收入也不见得有多丰厚,甚至大部分比不上高中毕业后没上大学直接就业的同学。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上大学?因为在大学里,除了课程之外,一定是还能接受到大学之外得不到的教育。你的大学有没有白读,有没有学到知识和技能只是判断的一个部分而已,你有没有在大学里培养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并度过一段愉快的大学生活,也是衡量你大学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

02 两种教育理念

A、纽曼式教育理念

约翰·纽曼,英国牛津的大主教,系统总结了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高等教育的成功之处,并将自己的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创立了爱尔兰天主教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前身。他认为,大学除了教授知识,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更好的社会上的人”,“对全人类有益的人”。

纽曼提倡的是通才教育、大行之道,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课程的选择,“保证他有良好的素质,足够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一技之长,以便毕业后在企业里获得一个职位。目前以这种教育理念为主的学校,包括常青藤中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布朗大学等。

B、洪堡式教育理念

威廉·冯·洪堡是一名普鲁士德国的外交家,他建立和完善了服务于工业社会的普鲁士教育体系,他提出的是“研究教育合一”的办学精神。在这一教育理念中,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对一个专业有比较精精深的了解,因此,这种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本科通常是5年制,后面两年类似研究生阶段,学习本专业非常精神的专业知识。2000年以前中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就是采用类似办学模式。

那么这两种教育究竟孰优孰劣?吴军在《大学之路》中很客观地评价,说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正确或不正确来判定,也不能用各有千秋这种含糊其辞的话来说。这两种教育模式需要根据一个具体的国家发展阶段来考虑究竟哪种更适合,一个迅速走向工业化的国家,那么接受技能教育、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服务,是当务之急。而当一个国家已经处于稳步发展,需要的是拥有广阔视野的领袖和实业家的时候,纽曼的通才教育显然更合适。

不过,用哪种教育模式,都是可以为社会服务的,最可怕的是,哪种模式都没用好,成为了四不像。

03 “海归”成“海带”

80年代曾有一波出国热,时下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出国又渐渐热起来,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的归来,“海带”也越来越多。我们都看过很多考上哈佛的学生和家长的报道,但是,鲜有哈佛归来之人成绩的报道,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上面提到的两种教育模式里面。

吴军在《大学之路》里用10章内容详细地介绍了英美各名校办学特点,这些学校与中国所有大学千篇一律无非教学硬件好一点、生源好一点、教授学识渊博一点不一样,他们有各自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认可,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社会圈层,一个学生如果融入不进去,那么这个大学真真儿是白上了。而且,很多采用纽曼式教育理念的大学,本科生阶段更多地是增强人文素养,更多的技能培训和研究需要在研究生阶段才能接触到,仅仅出国读个本科的话,不但毕业后在国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回国后也可能因为缺乏一些职业技能,且基于国人的一些固有偏见,如你读了这个专业,你一定懂这个专业的知识,你没读过这个专业,你不定不懂这个专业的知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海归”变“海带”也不意外了。

那既然读了大学也可能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收入?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上大学上名校呢?

人生是一辈子,一辈子是长跑,不要相信那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废话,42公里的马拉松跑了一半就不跑了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是一辈子的马拉松。学也许只上十多年,教育和成长却是一辈子的事。

“稳住,我们能赢”!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小紫学小扎# 18-13《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其实今年的第一本书18-1就是大学之路(上),听了很久的吴军每天语音,一方面是总会听到欧美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多么好,国内教育如何有距离的说法,表示很难从根本上理解,需要更多角度、更多历史与文化的对比来看待海外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也许是国内的孩子也受这样的“思潮”影响,觉得美国很多孩子们接触的都很喜欢,想去感受真正的美国教育文化。带着各种问题与答案,跟着吴军开启了美国一流大学的“游历”之路。上册主要从欧洲高等教育的历史开始说起,如何从神学的需要转变到对文理教育的求实创新;洪堡和纽曼教育的异同点等。然后,就是对上册的牛津剑桥,以及类英式的耶鲁、普林斯顿等介绍;下册继续延续该风格行走美东,进入宾大、哥伦比亚、哈佛、MIT……甚至吴军的母校霍普金斯,大家熟悉的宋美龄母校卫斯理,作者还推荐了两所对亚裔招收比例较高且不错的大学。刚好今年吴军的硅谷来信里对教育内容着墨较多,理解起来更加生动形象。适合想进一步了解美国高等教育,以及有想法孩子留美的书友阅读,吴军和他弟弟都是清华毕业分别在美东和美西读书,对国内人的想法和疑惑把握的也比较清楚,讲解起来工科模式的清晰明了会有不少豁然开朗的感觉,许多干货就不贴出来了。

大学之路(套装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先说下这本书,这是本故事书,很容易读,而且对于国外大学教育没有太多了解的人收获会很多。

国外的大学(不含专科院校)相比中国大学有几个特点:

1.各大学独具特色,有各自不同的办学目标与风格。麻省理工的特立独行、耶鲁的传统、加州理工的学术精英化、宾夕法尼亚的实用、斯坦福的产学研、卫斯理的端庄。学生需求的多样造就了美国大学的多样,总有一款适合你。

2.录取标准不一。学业成绩优异与被名牌大学录取没有必然联系。录取的标准与各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不同族裔的控制比例有关系。哈佛大学的是培养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的,只有当你显示出有这种潜质时才可能打动哈佛大学,同时你的学业成绩只要不太差就行。所以华裔学生SAT考满分对于进入哈佛大学起不来什么作用。

3.既重人文艺术素养也重批判性思维、写作与表达。人文艺术的熏陶历来是我国大学的短板;而美国的医学、法学、社会学研究生很多都是理工科的本科。让我想起了清华协和医学院,从理工科本科毕业生挑选学生在读4年授予八年制医学博士。

4.私立名校学院制盛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之间的联系弱了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不强。

5.本科阶段重通识教育,甚至不区分专业。大部分美国学生入学时并未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宽口径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随时转到适合的方向。我国学生入学时对于职业方向更是一脸茫然,也更需要时间才能做选择。

  • 《远见》_读后感_1000字
  • 《乳房健康手册:美国医学院科学防癌完全指南》_精选读
  • 《人间采蜜记:李银河自传》_精选读后感_1000字
  • 《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_读后感_1000字
  • 《骆驼祥子》_精选读后感_1000字
  • 《飘(世界文学名著典藏)》_读后感_1000字
  •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和平勇士之道(珍藏版)》_读后
  • 《亮剑(电视剧《亮剑》原著)》_精选读后感_1000字
  • 《三毛典藏全集(共14部)》_精选读后感_1000字
  • 《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_读后感_10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