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2000字(3)篇

阅读是一份私人定制的旅游路线
阅读是享受
是登山
是最不希望被打扰的
约会
——像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
在刚接触书本的幼儿园,阅读是发现新世界的万花筒,但当时于我只是偶得的新鲜玩具;在逐渐认字识字的小学,阅读是我在奶奶讲述的鬼神故事之外找到的奇妙故事森林;在五颜六色的中学,阅读之于我是一次难得的远行,像我在旧房间床头柜里翻到的姐姐留下的《鲁滨孙漂流记》里的主人公一样发现新大陆……
这本书出乎意料的精彩,刚开始的读的时候是困难的是被绑架的,带着完成任务的目的想要跨国这座山,于是开始了《寒冬夜行人》又名《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阅读。莫名其妙的开始,莫名其妙的中断之后又重新开始,我跟着书中的男读者从这部小说到另一部小说在十本书中游走,带着仿佛永远也读不完这本书的焦灼恐惧(但还好这本书还是有一个终点的)。
妙就妙在,十本书的名字竟然可以是一部小说的开头,一本小说也可以是十本小说的开头,好吧,其实也莫名地和我平时的多本书同时阅读的感觉类似。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问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
第七位读者打断你的话说:“你以为每一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经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我跟一本书的开始类似第六个读者的感受。
第六位读者站在书架旁翘首察看上面的书,这时走到小桌边说道:“我认为关键的时候是开始读书前的那一瞬间。有时候仅仅看到书名就能决定我想不想看那本书,有时是该书的引言,开头的几句话……总而言之,如果你们需要很少几页书便能激发你们的想像力,我需要的则更少,需要的仅仅是对一本书的许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太奇特了!
1、里边有10本小说的开头,简直要疯掉……每本小说写到一半都戛然而止:《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把这些小说的题目串起来,发现还可以是另外一部小说的开头……
2、行文过程中是通过主角的阅读过程和寻找答案过程串起来的,这是另外一部小说了(也就是这一本)。但是里边有一章是某个著名作家的日记,看着看着你又会觉得整本书其实就是小说里这位作家笔下的小说……
3、除了上面的环环绕绕,卡尔维诺还喜欢进行时空的转换、人称的转换、概念的转换、真假的转换……总之思维在跟着不断跳跃,从一个视角跳掉另一个视角,有毒,但也有趣。
4、卡尔维诺牛逼!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2000字 第(3)篇十篇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男女读者为了追寻小说的结局东奔西走。犹如《千年女优》里,女角在不同的电影中追逐着永不可得的爱情。作者一会儿透过文字跟你聊聊如何写作如何读书,一会儿讨论下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然后再来段作家的内心戏,更离奇的是你慢慢的发现每篇未完的故事又和小说里的现实混在一起……
十篇故事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书中有图为证)。我没看完弃掉的书共三本(《他人即是地狱》、《西西弗神话》、《玫瑰的名字》,是的,萨特和加缪,你俩装逼装过了,看看人家卡神),之后谈哲学的一律不碰,但这本简直玩笑着就把存在主义(本人认定)给结构了,啥也不说了,跪下叫爸爸吧。
在探索小说结构方面,卡尔维诺无人能及。很久前看过《命运交叉的城堡》,当时确实不喜欢那个被塔罗牌和占卜驱动的“编出来”的小说,但就像练手一样,六年后,于1979年出版的这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完全是另一个层次上的作品了,尤其是读完第十一章,直接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