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1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100字
The Kite Runner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前半部分导入很慢,一直想看看阿米尔和哈桑的结局,所以还是顺着这个好奇点慢慢读完了。
其实后面才慢慢察觉,是为了一步步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几个主人公的形象越是往后越是鲜明,起初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感到无比不解,后来才发现他也是扭曲的啊,有话不能直说,尤其当阿里和哈桑被迫离开时,只能任由事态发展,再到后来远离故土,踏上陌生的他乡,看着眼前的阿米尔想起远方的哈桑,然而仍然什么也不能说,还有父亲的正义、勇敢、广施善行也是他血液里的一部分。
拉辛汗作为一个成年人,并没有成年人的架子,他不仅是父亲的好友,也是阿米尔的朋友,在阿米尔小时候没有忽视他的天赋,而是鼓励他创作,想必这对作者后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吧,同样也是他,在阿米尔成人成家之后,又以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了阿米尔一次机会,不仅是自我救赎而且也是让阿米尔找回勇敢自我。
哈桑一定是很温暖的人吧,就是笑起来眼里带光的,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可笑吧,越是善良越是承受的更多,想着他纯洁的双眸等着阿米尔少爷念读的文章,想着他和阿米尔少爷跑遍了整个院子和山坡,想着他们在大雪天窝在房间里一起玩扑克,故意让阿米尔赢得一局而又丝毫不张扬,想着他为了阿米尔用弹弓、追风筝,想着最后带着失望和委屈离开,成人成家之后还是记挂着阿米尔,还是声称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想想都美好,但就是想想啊,因为结局太揪心~
主人公阿米尔前后的人物角色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的确是一个缓慢的自我救赎,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到中年左右,期间的人和事早已不复最初,不过庆幸的是阿米尔最后还是找到了真我,学着像哈桑像父亲那样学会了反抗和争取,看着满是欣慰和感动。
最让人痛心的可能是索拉博了吧,这个孩子缺少了太多童年和天真,刚好也是出现在书中的后半部分,印象格外深刻,从他的出场,身边家人相继离开和难以启齿的自身经历,还有和阿米尔的相处,试着做一些愚蠢行为,以及后来的厌世心理,整个人让人心疼,忍不住想保护他,给他最好的。
正如书评里提及到的一样,书中描写的只是战争的缩影,或许它离我们很远很远,所以我们丝毫不在乎,但实际情况缺令人窒息,所以感谢这个和平的祖国和年代,当然也更加知道了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就是要知道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
书中最后也提到,风筝象征性很广,可以指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我们很多人都在追逐,追到了之后我们才会完成自我锻造或者救赎的过程。所以啊,追风筝的人,是你是我也是哈桑,更是为了那一抹微笑的阿米尔~
温暖如初,哈桑对阿米尔,司机德对阿米,阿米尔对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