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9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900字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 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 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
>>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止,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 可是爸爸找到一条将负疚变成善行的路。
读后感:
好像总是在恰当的时候看了应景的书。不管是如父如子里良多对儿子庆多过分地要求还是阿米尔的父亲在两个儿子间不同的态度,其实都是父亲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无法接受的儿子的身上,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孩子究竟适合什么,究竟想要什么。
我从来没有被父母强加过什么观念,一定要考到什么成绩,或者一定要上哪个学校。小升初时没有考上重点,妈妈也只是为了我惋惜了一下,让我分析了原因。中考时老师要求家长找老师谈话,妈妈应要求去谈了,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维稳到了一中。她心里担心焦虑却从来不会强加在我身上,只会用典型的方式让我吃好。所以,一直都是自己主观能动性地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是父母要求你一定要做什么。相较之下,某个隔三差五被电话连环call的人,内心里的压力应该跟阿米尔,跟庆多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抗压的方式是不同的,前者反而会去反抗自己的父母,而书中的他们还一心抱着完成父亲的期待就能得到父亲的爱这种信念。
其实父母的爱有千千万万种形式,但不是每一种爱都是对的。我们无法否认初心,但还是要讲究方法。
说回这本书,起初看到阿米尔对待哈桑的态度,觉得阿米尔真的有愧于哈桑的真诚。但看到后文,那个年纪的孩子,哪个不愿意得到家长的夸奖呢,于情于理都是说得过去的。伤害别人的人往往比被伤害的人要来得痛苦。最后几个章节算是一种救赎吧,让这个故事更圆满。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其实不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是‘他们只有准备要剥夺你某种东西的时候,才会让你这么快乐’。这是阿米尔的妈妈在怀孕时说的,很符合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快乐转瞬即逝,居安思危之类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