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9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900字
第一次接触到《万历十五年》,是在《明朝那些事》的评论中有多人提出推荐的,当时未在意就过了。这次《人民的名义》大火,由此对剧中多次提到的《万历十五年》兴趣大增。急急的就开始读了,但除了对作者序中说的七年才写成此书的感慨外,其它直到读到〈活着的祖宗〉,都是发挥的较好的催眠作用,呵呵!呵呵!懒怠的借口。
随后就在领读者黑龙江大厦中选读了此书,并有了督促引导之责。不能再懒怠了,所以每天逼着自己在所有的空余时间认真阅读此书,万历到申时行,再到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不知不觉就读到了大历史观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冥”。开始比较仔细认真的详读此书,是为了在群内讨论有主题,并且不至大家所说而我不知;讨论到是没用上,书却读出感觉了。
黄先生说的大历史观,我的理解是,要纵观横比立体的深度的来看历史。纵观,是要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至五百年,才能更充分的认清那段历史以及比对其前朝往事。有几百年的时间沉淀,事物的本质就渐趋真实了。横比,1587年是西班牙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世界海权大变更的前夕,而促进海权的是商业思维的高速进步。1587的明朝则是典型的农业思维,如按作者所说,还是较低的凝窒的农业思维。立体,从大历史的线性发展上,节选一段发掘突出环境、创造新环境的代表人物及其观念,展开细致的阐述。如万历的聪明而敏感,张居正的权变而又强势,申时行的中庸之道,海瑞的刚直无趣,戚继光清醒的现实感,李贽的超前自由思想,其各自性格就已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从皇帝到首辅,再到大臣、武将、思想家,再由此延伸至普罗大众的疾苦。全面而立体,鲜活而生动。
作者初步用大历史观的方法写作了本书,通过对万历十五年(1587)的观察剖析后认为有明一朝,以德治代替法治已致极,预示着此种社会制度的大失败的开始,就是农业思维的大失败,并终是商业思维的天下。如果在当时来看,那黄先生就是后知五百年了,感慨~!
用了十几个小时,阅尽了这多许人物的浮浮沉沉 ,总有一种不真实感 ,空灵而飘缈,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大历史,小人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