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11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100字
第一次读毛姆的作品,看到这个标题,曾猜测这应该是一部讲述理想与现实的作品吧。读后虽不出所料,但内容和叙述方法及对心灵的触动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
读前半部分并未觉得有什么扣人心弦之处,只不过是描述一个热衷于社交的英国家庭主妇的生活,其间作者的冷眼旁观和偶尔的评论很有反讽的味道,很引人深思。比如他说“他们相遇时态度寡淡,分别时如释重负。这当然纯属礼尚往来的敷衍”这样的描述又何尝不是今日很多应酬的生动写照呢?还有麦克安德鲁上校前面因斯特里克兰的离家而义愤填膺,一副为小姨子抱打不平的模样,却在途中突然想起和别人约好的去俱乐部打牌。冷静客观的描述戛然而止,但那可笑的伪善和装腔作势却让人心生悲凉,这样的场景其实生活中并不陌生。
及至斯特里克兰的出场,故事有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但我依然对标题的主旨没有深刻的体会。我也不能理解斯特里克兰的种种令人厌恶的言行,我并不觉得他是在为艺术献身,我甚至觉得他冷漠,堕落,毫无人性。难道艺术家就非得作出一幅特立独行的模样?即便斯特罗夫解释过“美是一种玄妙而奇异的东西,只有灵魂饱受折磨的艺术家才能从混乱的世界中将其提炼出来。当艺术家把美提炼出来之后,这种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的。要认识它,你必须重复艺术家的痛苦历程。”我毫不避讳的说,我对艺术一无所知,即便这样的解说我也理解不了艺术家的境界。倒是斯特罗夫对斯特克里兰的无限宽容让我觉得他才像是一个真正尊重艺术并且懂艺术的人。(就是自身水平不怎么样,适合做星探和评论家)
而让我真正的发生改变的是库拉特医生所描述的斯特里克兰在孤岛上最后几年的生活,他的 安详于之前形成太强烈的反差。岛上的他,爱塔,孩子,老人,和两个土著青年。一切似乎都归于原始的面貌,静谧而美好。这就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追寻的月亮,也是他艺术的源泉。为此他毫不在意病痛的折磨,那让人心灵震撼满墙画作就是他要宣泄的,郁积已久力量。读到这儿,我似乎才理解了艺术的力量和伟大。也彻底放下了之前对此人的偏见。有的只是敬仰,同情和惋惜。敬佩他的艺术才华和追逐月亮的勇气,同情他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痛苦,惋惜那些付诸一炬的旷世之作。
作为平常人,我当然不能真正理解那些艺术疯子和科学狂人的思想境界,但我敬畏他们的执着忘我。这或许是他们能突破禁锢而创造不朽价值的原因吧。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做着权衡,只不过不像作品中那样的矛盾突出而已。所以我们也不必像艺术家那样疯狂。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抬头看看月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