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9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900字
首先感谢我书友@城一南的赠予[抱拳]。好书总是跟悲伤的故事有关,第一次有种相见恨晚的小遗憾,又有种还好没漏看的小幸运。被“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到哭,被“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感慨万千,更被“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直搓心窝,悲伤不已。
这是一本让我心灵震撼的书,它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让我永远的回味。
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风筝是主人公隐喻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书中的风筝是心灵的寄托,我们希望随着风筝的飞舞能找回我们本该有的那份单纯与善良,现在社会的争斗让人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创伤,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放风筝时的单纯的年代,那份天真,那份无邪,任我们挥洒汗水,都只露出最甜美的笑容。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我常常会脑补阿米尔少爷和哈桑童年时一起嬉戏,他们爬上山丘,一起采摘野果,一起看书谈笑;会想生活为什么不能永远的无忧无虑,人为什么不可以始终像孩童一样纯真。贫穷、落后、战争、种族、自私,撕破了他们的幸福,撕破了纯真的友谊,撕破了原本应有的美好。
阿米尔少爷面对哈桑被欺凌时的心态实际上是很可以理解的。这样子的一个从小就过着优越的被伺候的生活的孩子,在这样要面对一场他所无法解决的事情时,逃避很可能是他的第一选择。然终究还是难以平息内心愧疚的阿米尔,因为自己的心结,逼走了哈桑,以至于哈桑后来流离失所,最后因为其种族是哈扎拉人而被塔利班在街头当街枪决,这么一来似乎哈桑之死,阿米尔有难以逃脱的罪责。
可是细想,罪过真的在阿米尔吗?我并不这样想。阿米尔的行为只是由于他的怯懦,怯懦不是罪。我认为真正造成悲剧、并造成阿米尔长达数年漂洋过海的赎罪的原因,在于社会。为什么哈扎拉人要低人一等,为什么哈扎拉人没有权利生活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为什么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种族的人就可以对所谓劣等的种族大肆屠杀,可以依仗武力肆意妄为。不可否认,阿塞夫也是“爱国”的,他放弃和父母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机会而继续留在阿富汗,投入战斗,这实际上体现了他的“爱国”的一面,然而他的这种“爱国”伴随的,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或许由于宗教,或许由于某种传统,因为这种价值观在当时当地的社会普遍流行,造就了一大批这样豺狼一般的“爱国者”,这样的一群人在这片原本就不富裕的土地上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就带来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带来了战火、屠杀、流血。不得不说,这些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片面、很局限、很偏激,然而他们却无法改变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于是他们为自己的民族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悲剧。
民族之间不应有歧视,“爱国”也绝不应一这样一种偏激的方式进行。
愿世上永无战场、歧视、压迫、贫穷!
愿我们在未来的生活道路,都充满希望。️
曾经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为什么好人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这真的不公平!”读完《追风筝的人》后我找到了答案——成佛只在一念间!
收藏经典: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我们已经很为难了,别让事情变得更难,老爷。’阿里说。他嘴巴抽搐,我看见了他痛楚的表情,正是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自己引起的痛苦有多深,才明白我给大家带来的悲伤有多浓,才明白甚至连阿里那张麻痹的脸也无法掩饰他的哀愁。我强迫自己看看哈桑,但他低着头,肩膀松垮,手指缠绕这衬衫下摆一根松开的线。
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后只能是个懦夫。
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