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9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00字
没想到可以这么快读完这本书,有点意犹未尽,但故事就是这样总该有结局。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证券经纪人突然抛弃一切,放着荣华富贵不顾,用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余生追求着自己绘画梦想的故事。了解后得知艺术灵感来源于一名叫保罗·高更的画家,他离经叛道,是一个生前被人唾弃死后却备受推崇的画家形象。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六便士或许就是生活眼前的苟且,是现实,而月亮就是诗和远方,是理想。追逐理想固然令人向往,但享受平凡的人生就一定差吗?其实不知有多少人羡慕斯朱兰放浪形骸之外的洒脱。我能想象他过着正派体面波澜不惊的生活,膝下一双儿女,本该过着安稳的幸福,却注定了血液中流有一股对艺术的狂热。他说了非画不可,由不了自己。他挣脱了束缚自己的枷锁,并非俗话说的“找到自我”,而是获得一个无所不能的新灵魂。
很多艺术家是孤僻的,难以理解的,他们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斯朱兰的形即是如此。“他非常可憎,但我仍觉得他很伟大。”相比之下他的普通人朋友德克,心地纯良,救助了自己的妻子布蓝琪,即便自己的爱人被夺走,他却依旧选择原谅。他不是不懂爱,而是无条件的欣赏且支持艺术,忠于自己的本心。其实想想,没有哪种人是不能被理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他独特的爱的方式。
读这本的时候多次想到了《人性的枷锁》,或许毛姆是真正懂得生活的复杂的,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黑有白,都会拥有某种方面的美好,也同时会带来生活的周遭。对人性,作家更想探究,而不是品评。这正如作者所说“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生么样的贡献。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只要能够足够的自由勇敢,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描写大溪地,好令人憧憬。无论生活多么不尽如意,大溪地一直友好地微笑着,虽然那里也有忧伤和恐怖,但可以转瞬即逝,这样的色彩令斯朱兰目眩,最终选择停驻于此。很喜欢书中的这段描写:“在英国和法国,他就像方塞子对圆孔格格不入,但大溪地什么形状的孔都有,任何塞子都能得其所哉”。“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终于向他梦寐中的岛屿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