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_2000字
《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陈忠实老先生在一座简陋的农村祖屋平房里,花费了四年时间实现了他希望写一部枕棺之书的愿望——《白鹿原》,我用了19个小时59分钟的时间第一次阅读完,阅读的过程中我就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心,过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复读第二遍、第三遍,里面不仅有那段血雨腥风时期的历史折射,还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血脉膨胀的性爱描述,最主要的是对于现在的我们早已经陌生甚至遗忘了的传统民风习俗的阐述,让我们怀念。其实,听说由张嘉译主演过电视,但因为亲历过名著被编导到失望的经历,所以不忍心追剧。
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后,我好像成了白鹿原的一份子,跟着那个古老村落跌宕起伏地活了一回。我看着他们生,看着他们死,看着他们生不如死。
1、关于鹿兆霖、鹿兆海
鹿家二子,鹿兆霖和鹿兆海是一对亲兄弟,却因为不同的际遇和信仰,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一个参加了共产党,一个投入了国民党,时值抗日战争胜利初期,国共内战一触即发,中华大地风雨飘摇,暴风雨来临最黑暗的时刻,志道相左的鹿家两兄弟因为选择不同,以至于手足反目、骨肉相残,无论是挂着青天白日旗的国民党还是举着斧头镰刀的共产党,血液里焉不是流淌着具有共同五千年文化的炎黄子孙的血,真应了书中习旅长举的曹植《七步诗》“相煎何太急”的例子。从清末、民国、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内战等等时期,哪一场战争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哪一片热浸染的不是华夏儿女自己的血?所谓国共争雄,其实无分对错,最后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2、关于黑娃
我也不喜欢黑娃,作为白鹿镇根正苗红的穷二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本应成长为平原上令人瞩目的英雄,却在革命的烈火中自甘堕落,成了崇尚暴力、助纣为虐的小野兽,在那个战火纷飞、千疮百孔的岁月里,面对白家济世之恩不仅没有拳拳报答之心,居然在当了土匪以后第一个抢劫的就是白家;农协举义失败以后,黑娃撇下田小娥独自逃走,亦从未顾及口口声声愿意与自己吃糠咽菜的女人在那个牲畜横行的年代会遭遇到什么样的祸害;尤其是黑娃在历经生死后从战友的尸体上站起来投奔侯家铺,遇见士兵盘查,吃了主家的救命饭却丝毫不顾虑主家的生死,夺路逃生,浑然不顾后面主家有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命运;落草为寇的黑娃成了白鹿村的第一个土匪,在抢劫的过程中故意放纵下属殴打同窗读书的白孝武,凡此种种无一不透漏着此人的无耻、自私和残忍,读到这里,我对黑娃不仅毫无同情之心,反而涌起几分厌恶。
3、关于白嘉轩
通篇贯穿全文的核心人物,宗法制、家长制等封建传统纲常伦理意识浓厚,在他身上几乎彰显着传统民族文化的全部负荷。这位识字不多、一生敬恭桑梓、服田力穑的族长,虽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却把“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为为村民树起了一个楷模,坚守“耕读传家”的古训,同时希望自己能将这种传统以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灌输给孝文、孝武,虽然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当时新思想、新经济的冲击下已面临崩溃的边缘,但白嘉轩那种传统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品质却值得永远传承下去。
4、关于白灵
“齐耳短发,月白色短袖衫,白色折叠群,圆口青布鞋,齐眉的刘海,圆圆的眼睛”,典型的五四新青年形象,脑海里的形象忽然定格在了蒋小涵的面孔上,这也是《白鹿原》里唯一具有历史原型的女革命者,率性聪敏、性格刚烈,据说叛婚、组织学生运动、痛打陶部长等事,在白鹿原的县志上都有白纸黑字的记载。在那个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王旗变幻、血雨腥风、风雨飘摇的年代,假借革命的名义屠杀异己、偷城窃国、鱼肉百姓的事屡见不鲜,白灵仿佛就像白鹿原上传颂了几百年白鹿,企图用自己的生命为世人描绘一副最美好的画卷,她像一个天使,在最黑暗的时刻降临人间,让同血共脉的白孝文、阴险狡诈的毕政委之流无地自容、遗臭千古。她是光,是电,是刀,是剑,劈开了人性中最龌龊邪恶的一面,让同行的人羞赧,让人后来的人汗颜——
5、关于朱先生、冷先生
朱先生经纶满腹、光明磊落、舍生取义,冷医生一生救死扶伤、宅心仁厚、扶危济贫,这才是整部鸿篇巨著里的灵魂人物,也是撑起中华大地的砥柱人峰。“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这是黑娃写给朱先生的挽联,也是对二老硬气坦荡的人生最深刻的概述。
所有的评论都说《白鹿原》表现了那个时代里中原人的民风淳朴,我不这么认为,田福贤从黑娃的铡刀下逃走之后重回白鹿原,将当年问罪他的农协首领尽数吊在木杆顶,所有吃瓜群众选择了禁声围观,贺老大咬掉自己的舌头,被田福贤从高杆顶蹾亡,血如泉涌、脑浆崩裂,用生命做最后愤怒的抗争,也没有见到当年被农协施恩发银元时受实惠的老百姓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更别寄希望他们有同情感恩之心,此时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在写血馒头时对于国人“恨其不争、怒其不鸣”的麻木不仁的咬牙切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