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_1200字
《皮囊》读后感1200字
【茶语漫谈】第四期《皮囊》
最早接触该书是在学校邀请新华书店来学校卖书,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也不是内容,而是书的名字“皮囊”,一个具有魔力的名字。后来,由于事务繁多,便耽搁下来了(收藏)。前些天,在微信读书上偶然与其想会,释放了我禁锢的心灵,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读它。
什么是“皮囊”呢?以我之见,皮囊就是“灵”的载体(即肉体),每个人与生俱来,却不带走。每个刚诞生下来的皮囊光彩艳丽,渐渐的它的光泽被磨光,直到离开的那一刻才发现,它早已是那么衰颓无力。那么蔡崇达先生眼中的皮囊是什么呢?
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窃以为,崇达先生的“皮囊”便是“一层薄纱,一所监狱”,蒙住了双眼,关押这灵魂,此后我们便不“自由”了,看不清这个世界,同时也将自己蒙住,让自己朦胧于世界。“皮囊”是那些刻骨铭心,我们无法避免且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人性】人性其实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阿太有自己的脆弱与坚强。阿太的坚强是对自己的,即使是手指切断,依旧一声不吭,对孩子的坚强,为了让舅舅学会游泳差点使之溺死。当自己摔断腿后对陪伴,对情亲的渴望加深。
就是这样倔强的一个老太太身上融合了人性的多面性。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其实母亲与父亲就是这样的,父亲瘫痪了,但是母亲依旧不离不弃,但父亲的高大形象依旧支撑着母亲。母亲与我也是这样。我这个新任的一家之主对母亲的顺从,给了她动力,而母亲用“药”给了我责任。这个家就是干涸的水辙,而我们一家人留在其中相互支撑。人们最需要的就是陪伴,而恰逢人的劣根也将这一行为生动形象的演绎出来了(两个阿小)。
【追求幸福的人】敢于追求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同时也是最痛苦的。张美丽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社会最强烈的地方孕育出的新时代女性。开设现代化的都市冲击了旧制度,敢于追求人生幸福。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女子却死于同乡之手,死于父母之手。死后只是一个孤魂野鬼,漂泊于世,家族断绝关系,死后不入宗族。但是我想她是幸福的,追求到了自己的爱情,追求到了事业的成功。更令人震撼的是她的痛苦,一个女子冲击了封建乡村,众人的责骂,家人的离弃。最可贵的事,即使慈善事业拒绝了她,任然坚持,付出远大于回报,依旧满足。
《皮囊》一书还描写了作者对工业文明下的现代城市发展,乡村命运的思考等。我记忆最深的便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很难想象,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说自己故乡是闽南而不是福建,同时也从来不说自己是福建人,而是说自己是闽南人。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对故乡的思恋,而是一种纯纯的对“家”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