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900字

2019-09-29 21:08:25 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00字

没看这本书之前以为是个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关的故事,或者说,至少书里会有写到这两个名词吧,但读了才知道并非这样。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于是搜了一下,有个说法是,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小说的书名。这个说法似乎是讽刺那些青年,盲目追求理想,不顾眼前的幸福生活,但无论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都无可非议。斯朱兰是不稀罕六便士,一直追逐明月,至死不渝的艺术家。看得出小说中的“我”对斯朱兰是持中肯态度的,鄙视却也敬仰。前期斯朱兰放弃安逸幸福的生活抛弃妻子远走高飞的行为让人发指,而后来“我”在巴黎与斯朱兰交涉过程中,其表现出来的一副“我他妈的无所谓”的态度更是让人又气又好笑。想到围城里的一句话:“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同样,布兰琪对于德克的伤害也是不期待的伤痛,作者通过对老好人德克的刻画,阐述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事实,德克的善良过度了,甚至变得没有尊严,没有底线,所以注定了他的悲剧,不过最后他决定回到故乡,对他来说是个好的归宿。我想,如果把称之为人的智慧生物再进一步区分,就是艺术家和普通人。斯朱兰则是在艺术家的人范畴内,他对艺术的追求无疑是伟大的,献身自我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人性的。肉身对他而言只不过是累赘,他的灵魂迟早是要冲破身体这麻烦的桎梏。斯朱兰最后在大溪地的深山小屋,得了麻风病,身体残缺不全,依然透过失明的双目观望自己画,他一定是用灵魂来审视自己的创作。作者写此书,想必是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弃,对崇高境界的向往,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表达的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相比,《月亮与六便士》表达出来的的不仅是厌弃俗世而且是厌弃人类的肉体与一切欲望,仅是灵魂追求崇高的美。对于人类现实社会而言,斯朱兰的做法实在是夸张,令人瞠目结舌,不过却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究竟何为“雅”,何为“俗”?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_读后感_900字
  • 《鹤唳华亭(罗晋、李一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_读后感_900字
  • 《人间失格》_读后感_900字
  • 《生命册》_读后感_900字
  • 《瓦尔登湖》_读后感_900字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精装版)》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红与黑》_读后感_900字
  • 《挪威的森林》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