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读书笔记(3)篇

2019-07-10 00:53:30 读书笔记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作者:陈果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怎样的爱情才更长久!陈果博士,多年来因课堂视频而红遍网络,她的课堂付费音频课程播放量破1200万。《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课堂视频。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读书笔记 第(1)篇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陈果

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  谢谢你,陪我一路同行

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与朋友在一起,我们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我的一个同性朋友是这样描述朋友之间的心领神会的,“执手相看无 生、老、病、死

我”不只是“我”,而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结晶”;“我”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有无数个过往的人化作某一个基因活在了我的生命里。“我”的诞生不只是从母体中出生的那一瞬间,可以说,当世界上第一个人诞生时,甚至天地间第一个生命体出现时,“我”已然栖息在生命新陈代谢的序列中,只是人类历史仍在不紧不慢地酝酿着它的计划,“我”必须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等待过程,直到自然为“我”这个具体的生命预备好种种素材,才在那一个我们称之为“生日”的特殊时刻创造了那个呱呱坠地的“我”。或者说,每一个人,他不只是他自己,他体内流淌的血液里其实融入了无数人的生命迹象。

成熟”不浑浊,而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澈;“成熟”不浮躁,而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沉静;“成熟”不是来源于“快感”之“乐”,而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开朗达观”;“成熟”并不意味着眼神中的“世故”“沧桑”,而是指向内心始终如一的天真纯洁;“成熟”不是人格上的“皱纹”,而是永不起皱纹的灵魂。

歌德于是告诉他,不用难过,死亡对于我而言不是我在宇宙中消失,不过是我以此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存在形式,某种程度上,是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得以弥漫于无限时空——一种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和更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 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情,不单是“我爱你”,也是我们常说的“我爱慕你”同情”绝非“爱情”的同义词,“心动”终不能被“感动”所替代。“我爱你”时我是永不衰竭的源泉;“你爱我”时我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我爱你”并不比“你爱我”吃亏,我们从“我爱你”中得到的也并不会比从“你爱我”中得到的少。事实上,爱之所以能令深陷其中的我们焕然一新,使我们满面桃花,并不是因为我们在被思念、被关怀、被爱;相反,是因为我们在思念、在关怀、在爱。当我们因为某一个人的声音而心潮起伏,当我们忍不住用目光追随着某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而不知不觉中充满笑意,当我们将某一个人的甘苦当成自己的来对待,当我们拥抱着某一个人一如拥抱着整个世界,当我们牵着某一个人的手就像托住了自己的全部幸福,我们已然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在点点滴滴中造就了我们灵魂的“重生”。

在“我爱你”的过程中,我的精神因为对你的爱而得到空前的扩展,它逐渐突破了自己这个身体、这个小小的皮囊,“你”不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旁人,你已经是另一个“我”,甚至是一个比“我”自己更重要的“我”。“我爱你”,使我们了解了自我的生命还有着一种成长的潜能,它还可以活得更富有、更宏大、更充实。“爱”的基础是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他”。在爱中,是两条溪流的交织纠缠、同步缓进,是两个生命的互相参与、共同成长,灵魂上不存在强势与弱势。所以,“我爱你”,不代表我是你的奴隶;“你爱我”,也不代表我是你的主人。爱情,归根到底,源于“我爱你”,止于“我不爱你。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认为,爱情有三大元素——激情、亲密、承诺。但是这三个概念对于中文语系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我借用了他的理论,然后把三个元素的名称调整成了——激情、理解、践行。我觉得一个完整的爱情,一个美好的爱情,必须要有这三大元素,缺一不可。

真正的爱,一定源于真正的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深度,就决定了你爱他的深度

在你越来越懂他的过程中,其实还有一件事也在发生——你会越来越懂你自己。

 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而我爱你,因为你是你。

死亡不能带走爱,不能稀释爱,不能消灭爱。相反,爱超越了生命,所以超越了死亡。爱的最高境界,除了“为爱而死”,还有“为爱而生”

默契就是心意相通,精神共振,融为一体,就是两个人永远在一个频道上,在精神上无缝对接。这才是默契,而默契才是最深的激情。

这其实是很浪漫很浪漫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  成熟与自由我觉得“老”是一个生理的阶段,但成熟与否是一个心理的状态。“老”属于现象界,“成熟”属于精神界,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位列两个不同的界面。 在艺术上我们也知道很多大师,比如达·芬奇、毕加索、罗丹,比如唐宋诸名士。我以前翻一些杂书的时候,读到达·芬奇的逸事,感觉他真的很厉害,达到了“大事相通,小事相似”的境界。他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快,又能搞木工,又能搞建筑,又能造军事工程,会画画,还会弹琴。

他们不是“一代宗师”,他们是千秋万代之良知。这些人超越了任何时代,因为他们千秋万代。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欣赏;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是知己。 一个人如入化境的时候,他的自我化掉了,化在宇宙天地之间了,与宇宙天地合而为一了。

◆ 自我人生的实现

 梵高回答说:“我一直感觉到,用树木去接触星辰是大地的渴望。你不懂我的画没关系,因为大地会懂。用到自己身上,对自己的觉察就是“自觉”。第一种“自觉”是对于自己身体状况微小变化的觉察。第二种“自觉”是对自我精神状态、思想变化的洞察。

 自觉的一个诀窍就是:你首先是你自己生命的当局者,但同时,请你时不时抽身而出,试着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看你自己,像一个陌生人一样,冷静公正,不抱偏见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这就叫“抽身而出,反观自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自觉方法。

神智器识,四重自我。前人说,评价一个人分四个层面——神、智、器、识。其实自我评价何尝不也是这四个角度?“神”——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人的品质。 “智”——既然位列第二,可见不必太拿智商当回事。“器”——指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才能本事,有什么用处。 识”——最后的“识”很好理解,指的是知识与眼界。

因为别人只能“成为他自己”,只有你能成为你,所以在“成为你自己”这件事上,你没有竞争者,没人比得上你。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读书笔记 第(2)篇

中国人的信仰

很多人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虽然早在两千年前的孔子时代,高瞻远瞩的他已经为我们后世的子孙选择了“敬鬼神而远之”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国人就没有高于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也不是说,中国人的生活不存在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这其实说明,中国人的生活无需鬼神介入,也能通达精神世界的完满。

很多人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虽然早在两千年前的孔子时代,高瞻远瞩的他已经为我们后世的子孙选择了“敬鬼神而远之”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国人就没有高于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也不是说,中国人的生活不存在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这其实说明,中国人的生活无需鬼神介入,也能通达精神世界的完满。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读书笔记 第(3)篇

当我孤单的时候,我就让自己这么孤单着,不躲也不藏,又能怎样?我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结果又会怎样?我倒想看看,孤单究竟能把我怎么样?

当人不再惧怕直面孤单,而是坦然地安于孤单,那么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孤单,学会了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而当他在善意地感受孤单的同时,他已然成长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

寂寞与孤独确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的孤单,孤独是体态丰盈的孤单;寂寞是冷僻的孤单,孤独是温情的孤单;寂寞是轻贱的孤单,孤独是高贵的孤单;寂寞是残缺的孤单,孤独是完满的孤单。其差异源于他们从不同的母亲那里沿袭了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

  •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_读后感_500字
  •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_读后感_600字
  •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_读后感_400字
  •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_读后感_300字
  •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_读后感_500字
  •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_读后感_1000字
  •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_读后感_400字
  • 细路祥(2000年陈果执导电影)
  • 《好的爱情:陈果的爱情哲学课》读后感_21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