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以下涉及剧透~
动荡不安的时代,阿富汗战争,种族清除,信仰与自由,堕落与救赎,我经常看着看着就为哈桑的命运而心疼不已,也为阿米尔的蜕变而心潮澎湃。阅读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仿佛看到已到古稀之年的阿米尔,独自坐在炉火前,向我娓娓道来,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人生。
优秀的故事,便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在其间找到自己人生的影子。特别有共鸣的是那一段,阿米尔发现他一直奉为神明的父亲,竟然一直在欺骗着他,那种打击,那种怀疑信仰与人生的感情,我也曾经历过。就像阿米尔一样,由最初的不信任,愤怒,责怪,到后来的理解,宽恕,和解。
一切从风筝开始,也由风筝结束,不,他们的故事远未结束。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就像英剧《夏洛克》第四季第二集里,我特别有感触的一幕,华生对着想象中Mary的灵魂说道,“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真的,我没有那么好。可是我一直努力在朝着你心目中的我努力,我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我在努力成为到你认为的那么好的我..”
画面中,以灵魂形式存在的Mary在听到华生说他出轨时,笑容凝住,眼神不可置信,而在听到华生说自己一直在努力成为她心目中的那个好男人时,又展开释然的微笑,而后,仿佛华生也释然了,他放下了内疚与自责,那些死死的禁锢着他的东西,Mary烟消云散,淡出了他此后的人生。
每个人对自己的期许是一回事,而真正自己做到的又是另一回事。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而校园霸凌,一直是作家和编剧们关注的热点。小学初中,玩孤立玩歧视,简直就是小女生姐妹团除了攀比成绩与衣服物质以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老师如果在课上批评了谁,他如果是个成绩不太好的又比较内向的孩子,就很容易被班级孤立起来,好像和他接触和他玩是某种政治不正确,背叛了小团体的意识。
因为年纪小,不足以分辨,也缺乏勇气,在班级势力面前,要么顺从要么沉默。
推荐徐涛朗读版的本书,网上可以下载到,声音抑扬顿挫,开头曲非常有感觉。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