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_1000字
《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便是灿烂千阳书名的来历,一首阿富汗诗歌。一开始我也在疑惑,灿烂千阳?代表着什么呢?继续读下去,你会发现,太阳象征着美好、温暖、平安,而这些对于彼时的阿富汗人民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不过是一种奢求罢了。连阳光都几乎看不到,又如何奢求灿烂呢?
玛丽雅姆、莱拉、塔里克、拉希德、扎里勒等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代表了那段历史中的一群人。玛丽雅姆和莱拉是两个同病相怜的女人,他们处在那个父权制度的社会里,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权利,甚至得不到生存的机会。玛丽雅姆一生受尽苦楚,始终顶着“哈拉米”这个见不得光的称呼,原本以为的亲情并非就是爱,原本期待的爱也始终无法属于她。她习惯了被抛弃,被父亲、被亲情、被婚姻,或许应该是那个社会、那个制度、那个时代,她的悲剧又何尝不普遍呢?直到她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时,也没有得到这个世界多少垂怜,但我想,她不后悔,因为莱拉、阿兹莎给了她这一生都奢求的卑微的温情,所以,在最后那一刻她是否感受到阳光了呢?我想,会有的,即使微弱。莱拉比玛丽雅姆稍幸福一些,她有一个还算温暖的童年,有过爱情,有过梦想,当然最终也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可是,她受的苦同样不少,相比之下,莱拉更勇敢、更决绝,她值得拥有幸福,但是,玛丽雅姆也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永远惦念。
这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部作品,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很多人都说胜于其处女作,着实不易,我也从心底承认,他是一个用情写故事的人,在看的过程中,心疼,很心疼,越来越心疼,这就是此书带给我的感觉。女孩是需要用来爱的,怎么可以把她们不当做人来对待呢?!这是由女性本身反映出来的一种制度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哀。战争、落后、难民、父权制度,所有悲哀的元素攒聚在一起,如此种种,残酷地摧毁了毫无反击之力的女性,她们最后只是沦为了可怜的牺牲品。
昨晚有个好友和我说起《追风筝的人》,她说看了一些,但略微难懂。其实我懂她的意思,一个不太熟悉的国家、一段不太熟悉的背景,或许对作家也不太熟悉,这样一个沉重的故事,难免让人觉得心伤。我在一开始也有同样的感受,然而有些伤痛,尽管不适合拿来被谈论,但是血淋淋的现实需要我们去面对,即使揭开伤疤鲜血淋漓也要去面对,因为伤痛才会让人觉得阳光温暖,灿烂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