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_1000字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1000字
只花了近三个小时便把这洋洋洒洒的《许三观卖血记》读完了。不得不说,这是余华最轻松却又最不轻松的一部作品了。说它轻松,是因为文章里的嘻笑怒骂皆是大白话咬文嚼字掉书袋的不多。读者津津有味又赏心悦目。
似乎书中每个人都是简单的。许三观是简单的,因为他有什么说什么,次次卖血也都不是为了自己。许玉兰是简单的,无论过往错事有没有做过,她都摆在明面上说。这种不藏着掖着的气概,不是每个人都做的来的。血头们是简单的,“卖血利与弊全与我无关”这是说在前头的丑话。因为丑话说在前头,反而变的简单起来。更不用提一乐二乐三乐了。好像即使每个人有自己的小九九也都被不声不响的给揭露出来,大白于天下。他们不以自己的小九九为耻,认为是人之常情。每每有这样想法都不禁感动许久。这是我看《许三观卖血记》最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我不知道。或许在上个世纪,人与人相处的鸿沟没有特别大。
下面要说的就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几段。在“文革”中,徐玉兰被划为破鞋。她每天需要带着牌子站在街头,顶着人来人往的非议。而许三观呢,他在家里教育三个孩子他们的妈妈并非那样的人。在外偷偷把肉给藏到米饭底下,为的是不让别人看见好给许玉兰吃。许玉兰感动的痛哭流涕时他还觉得这没什么。让我想起《山楂树之恋》里把肉藏在静秋碗底的老三。这都是真情对真情。虽然书中的表达处理方式依旧是轻松的,但秒就秒在读者确实感受到了那种不轻松的爱与情感。还有就是书的结尾,因为一乐二乐生病,许三观为了筹钱一路卖血去往上海。体力不支、命悬一线他都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两个孩子不能没有钱看病。这种父爱相信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以做的出来。但在书中的无意升华就使许三观更上了一个台阶。
无意煽情,却字字珠玑。这部短小精悍的小说被奉为经典是有它独特魅力在的。虽说年代距我们现在来看比较遥远,但人与人相通的爱与情感却是永恒不变的。余华的另一本《活着》与此书相比便沉重的多。不止是剧情,而在于描写方式语言的运用上。《许三观卖血记》让人看见的是上个世纪即使困苦历尽可不会泯灭的是希望。所以许三观去卖血,卖血与其说是一种解燃眉之急的办法,倒不如说是抓住了生命的希望。
一部好的书确实是会这样,当你读完之后合上书的那一刹那,你懂了人物的离合悲欢你也懂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