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全6册)》读后感_1000字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全6册)》读后感1000字
好书!!!
从孙俪的那年花开提到的胡雪岩开始好奇,之后就开了传送门过来,看了开头就欲罢不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本书就是一面多元的镜子,照出商场百态,人生百味。
从胡因投资于王有龄而落魄,到王有龄补缺开始筹划并起家,在业务模式,财务管控,人工管理方面展现了不凡的能力,起家的过程用一个词形容即思路活跃清晰。而当时天时在于上海口岸新开,丝绸的需求由于外贸因素节节攀升;地利自不必说,湖州本就是产丝之地;长三角漕运发达,其与漕帮的关系,再由于胡本人的情商之高,各圈子间辗转腾挪如鱼得水,是为人和。三者皆占,何事不可。但有一点也不可忽略,他第一笔丝挣的钱真要分红的活,落到自己手上其实所剩无几,我把这点也看作他的长处,财散而人聚。
至王有龄殉职,转而投入左宗棠麾下,随后为左宗棠南征洪杨,西征回乱提供了粮、晌、械、药的后勤支持。这是一个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毕竟格局上去了,从之前跟随知府巡抚上升到了总督军机大臣。业务量增大,随即业务自然也就大范围铺展开去,民营银行(钱庄、典当)、大宗进出口贸易(蚕丝、军火、药品)、医药零售等,我相信地产也一定会有。此阶段,外患暂息,内乱不止,此为天时;兼据上海道之地利;左宗棠得势,各色人等趋之若鹜,虽为人和,但实际却埋下隐患。
再到外患又起,法国军舰在吴淞口威慑,上海时局不稳,其地理优势反而成了劣势;左李对外策略不一,内耗开始,胡雪岩就成了两人政治斗争中首当其冲的突破口,天时亦不在;而且作为胡氏集团董事长,对高管疏于管理,也并未实行股权激励等绩效考核利剑,吃里扒外的人也都出来了,人员不团结是压垮胡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观胡创业全程,逃不开现金二字,从一开始捉襟见肘,拿利润换时间;到鼎盛时财神美誉,跺个脚全江南都要抖三抖;至末期因小失大,造成现金流不足而破产。他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现金,但他的缺点却也是太充分利用现金。
本书看到一半,局面风风火火未见颓势时,我曾想,一个组织(家庭、部门、企业乃至国家)其命运取决于领导者的良心。但到最后发现,胡雪岩正是倒在他的良心上,因为平民百姓的生计与大势相抗衡而倒下。
所以,我想修正下那句话,一个组织的命运取决于领导者对组织内成员和业务的良心上。老话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