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_1400字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1400字
太震撼了!这本纪实小说比虚拟小说更令人震撼,尤其是当我们想起来,这是本纪实作品的时候。
本书细节描写之生动,伏笔埋设之密集,都刺激着我的小心脏;高潮迭起,虽然我只是在小小一方屏幕开展探寻埃博拉的旅途,但我全程的担心紧张,像自己穿着防护服走进埃尔贡山一样。
最紧张的是书中对埃博拉病毒发病后病人惨状的描写,过目难忘,掩书叹息。难以想象,这样的感染真是比凌迟还要痛苦。
皮肤开始鼓起,像包袋似的与肌肉分离。
这本书对我的吸引不仅在于他对惨案的还原。
作者经过了多方访谈、实地考察等,巧妙地把几位主要受害者和两队优秀的学者串联在一起:
感染的莫内,穆索凯,玛英嘉,卡迪奈尔等;
陆军方面的 南希,杰瑞,C.J.,吉恩,耶林,盖斯伯特;
疾病防控中心的麦考米克和兽医达尔加德等。
把悲惨绝望的惨死病例,和深知危险却大义凛然地置身高危环境研究病毒的学者的经历,完美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这样一部污血淋淋又令人感动的埃博拉战斗史。
这本书对我的吸引不仅在于他对惨案的还原,对历史的阐述。
我心目中的非洲,一直上演着三毛笔下《撒哈拉的故事》,自由浪漫又有些疯狂,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这本书里的非洲却发生了《埃博拉的故事》,暗流涌动,惨绝人寰。
书中插入了大篇幅对非洲、雨林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有的大场面恢宏壮观,有的小景色沁人心脾。
随着气候与阴晴、雨水和阳光的不同,山峰每时每刻都在改变面貌,这是非洲光线的奇景。黎明时分,埃尔贡山是彼此交错的许多灰色岭脊,笼罩在雾气之中,只露出最顶端的两个峰顶,那是火山口被侵蚀后剩下的残骸。太阳升起,山峰披上银光闪闪的绿色,那是埃尔贡山雨林的色彩;太阳继续行进,云层渐渐出现,挡住山峰。下午临近日落,云层变厚,聚集成雷暴云砧,电光闪烁,但听不见雷声。云层底端是炭黑色,但顶端伸向高空的部分却犹如羽毛,在落日映照下发出暗橙色的辉光,云层上方的天空是深蓝色,几颗热带星辰闪闪发亮。
没想到,这些美景在我脑海默默累积,在书的末尾给了我重重一拳。
作者指出,人类正像生态圈的癌症一样扩张,摧毁自然界,新危病毒是地球的免疫细胞,说不准在未来哪个时点有一声响指,一半生命体就被第四类病毒迅速液化。
病毒毁灭身体组织的能力非常令我震惊,作者也详细地描绘了许多被病毒肆虐的微观世界,他总把充满细胞和病毒的微观世界喻为光怪陆离的自然景物,放大到读者的视野中。
给你看肺部样本。”
场景变幻,眼前的画面犹如朽烂的粉红色比利时蕾丝。
多美啊
他看见微光勾勒出的细胞轮廓。感觉像是半夜三更飞过人口稀疏的乡野。
这本书对我的吸引不仅在于他对惨案的还原,对历史的阐述,不吝笔墨地对景物的复刻。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病毒是会传播的,但是离我这样居住在内陆城市的人非常遥远。我只知道病毒是致命的,但我不怕病毒,我以为感染病毒到痊愈或死亡只是通常疾病与我们免疫系统的博弈,挺住就赢了,有缺陷的就会死去,我以为人们应当心平气和地接受这样的物竞天择。
这本书真实深刻地让我认识到了人类的脆弱,和自己的无知。
这本书还带给我很多感触,不可名状!
你越是琢磨高危病毒,就越会觉得它们不像寄生生物,而是越来越像猎食者。猎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会无声无息地潜行,有时候会埋伏很长时间,而后突然暴起袭击。大草原上,青草轻轻起伏,四下里只有刺槐树上非洲鸽在鸣唱,有节奏的叫声响彻一整个炎热的白天,既不变慢也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