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读后感_1000字
《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读后感1000字
用故事记述一段历史,残酷、血腥、恐怖、颠沛流离、惨绝人寰……这些挑战内心的字眼,如同一幅幅鲜活而真实的画面印刻在脑海里。战争引发人物的国仇家恨,亦引起读者的共鸣。
那些秦淮河边的“烟花女”,一直被那些教堂唱诗班里十三四岁的不谙世事的女孩子们视为“风骚、下流、肮脏、不要脸”的“窑姐”们,以“下流”的极致对抗“纯洁”的极致。在两种价值对抗中,我们看见了恶中的善,也看见了善中的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自古以来的传统认知,让“商女”们在大众眼里(小说中的代表:神父、军人、厨子、学生等等)自轻自贱……,在被大众鄙视、唾弃中生存的“妓女”们,在唱诗班少女的窥探中旁若无人地打情骂俏,狐媚诱人……。战争的残酷似乎在她们的“莺歌燕舞”中暂时淡化。这些流淌在最底层的“污垢”对“亡国”的无视与无情,被“忧国忧民”的军人映衬着,被誓死捍卫保护教堂里避难人的洋人神父映衬着……。而真正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时,是这些被大众视为最下贱的人,却义无反顾地以自己的“贱命”抵他人的命。战争中持枪核弹的军人是威武的,是世人敬仰爱慕的,而这些手无寸铁的“窑姐”们,一直在人们的鄙夷中以最独特的方式默默证明着人性中的真性情!她们“水性杨花”,她们“见一个爱一个” ,她们“最无情”,她们“什么人都扮的像,除了她们自己”。而当战争来临,我们却透过她们“下流”的表面看见真爱。相信,这份“爱”是完成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无论“商女”还是大众,都是一场救赎。
整本小说读来,最生动,最吸引人之处往往是这些“商女”们的出现,她们仿佛是灰暗画面里的一抹亮色。这生命的亮色让我对人间的百态产生深深的悲悯之情。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可谓家喻户晓,无论富家千金还是贫贱的侍奉丫鬟,皆是良家女子。或多才多艺,或多愁善感,或机关算尽,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们都是美丽多情的女子,是让人怜爱的女子,是和平年代的女子……。而在这个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生灵涂炭的战争岁月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十三钗”,她们依旧美丽,依旧多才多艺……但她们“下流、肮脏、不要脸”……。但当肉欲完结,灵魂升腾出来,脏与洁形成了互换。我想,这也许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