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故事读后感1000字(3)篇

“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些小时候全民口口相传的节目宣传语及背景音乐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作者从新华社加盟央视,到东方时空的事件报道,再到焦点访谈的政要专访,记录了一名初出茅庐的“菜鸟记者”成长为遍访世界风云人物的“一代名嘴”的精彩历程。最跌宕的部分恐怕非一半篇幅以上的中东报道莫属。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爆发一年多,在赛克斯的提议下,几个英国人用一只铅笔和一张地图对几千里以外的中东土地进行分割,最终对中东的政治版图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1947年联合国做出181号决议,以色列犹太国家与巴勒斯坦共享一块土地,不能接受这一事实的阿拉法特与其他巴勒斯坦战友们成立了“法塔赫”,1964年又成立了巴解组织,誓言夺回巴勒斯坦土地,三次中东战争之后,巴勒斯坦人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向以色列人发起了恐怖主义,举世震惊的“黑色9月”惨案,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被认定为幕后,因此阿拉法特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1974年,他将目光投向了和平手段,在联合国讲台上表明了他的和平愿望。 如果拉宾不遇刺,如果巴拉克没有提及耶路撒冷这个敏感问题,也许阿拉法特梦寐以求的巴勒斯坦建国和真正独立进程会加快很多。
但是巴以多年间的冲突与积怨无法戛然化解。巴以巷战中,巴勒斯坦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只是仍石头,打弹弓,而以色列这边却是全副武装的军人,巴以巷战的不对等斗争激化了哈马斯极端组织的诞生,极端武装分子开始实施恐怖袭击,使得巴以和平进程遥遥无期。“即便孩子们只有石块和生命,他们是在用年轻的生命建立自己的国家。”是巴勒斯坦警察的回答。
“我曾经参加过与阿拉伯人的战争,我也下令杀过阿拉伯人。但是,我现在决定选择和解的方式,选择和平。我们都太累了,我们需要和平安定。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不希望我的孙子像我一样去流血,去死亡”。 也许是厌倦了阿以民族独立的战争与屠杀,也许是由于人到暮年,良心的呼唤所产生出的巨大勇气,拉宾选择了民族和解道路。1993年9月,他和阿拉法特签署了巴以和平条约。8个月后,他和阿拉法特签署了关于巴勒斯坦先行自治的最后协议。1994年10月,拉宾又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签署了两国间有史以来第一个和平条约。拉宾的这一举动赢得全世界的赞誉,被称为“和平的缔造者”,但这一举动同样引起了以色列国内激进和极端势力的反对,在他正准备推倒中东和平的下一张多米诺骨牌—叙利亚实现和平的时候不幸遇刺。
1990年,伊拉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科威特并宣布将其化为伊拉克第19个省。海湾危机爆发。 虽然许多阿拉伯国家承认,科威特是主权国家,但是在中东的阿拉伯国家里,存在 着一种深深地对伊拉克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不少贫穷的老百姓。他们认为,萨达姆的行动是一种“劫富济贫”的举动;而海湾的石油老财们饱食终日,却吝啬得不肯向其他阿拉伯的穷兄弟施舍一个美元。 随着危机的不断升级,阿拉伯联盟召开紧急首脑会议, 但会议并未达成协议,这意味着阿拉伯的分裂,也意味着阿拉伯将承认自己无法处理目前的危机,更意味着美国的军事介入不可避免。 多国部队开始轰炸巴格达,巴格达的夜晚现在亮如白昼,战争爆发了!阿内特是全世界第一个现场报道海湾战争打响的电视记者。
战争爆发不久,以色列便成为萨达姆转移斗争大方向的对象,面对恐怖袭击活动,以色列做出了出奇的隐忍。1991年2月27日,多国部队解放了科威特。
战后多年的经济制裁完成伊拉克食品,药品严重短缺,全国近百万人死于非命。 有一份统计显示说,在人类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全世界彻底没有战争和冲突的时间总共只有58天,只有58天是和平的,多么令人深思的数字。
站在高端,领略人物风采;走进高端,聆听时代强音;面对高端,探究世界变幻。“水主”是在《高端访问》时熟知的,听他与那些大人物交谈,让我们有了在荧幕上了解他们的机会。那些记忆中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要领的事件,原来是这样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世界上有这样一些人,做了这样一些事啊!许多国内国际事件,比如申奥失败、海湾战争、黎巴嫩内战、阿拉法特访华……对于今天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这些名词多半来自幼年时电视机里传来的零碎新闻,即便“耳熟”,也并不“能详”。时间过去了,但这些曾经的激动不曾褪色,通过这本书,它们焕发了新容。与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他们选择了自己人生的舞台。为了登上这个舞台,他们都走过了一条蜿蜒崎岖的路。他们有的出身贫寒,有的来自名门;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历经沧桑。面对着他们,有时候我似乎不能想象,他们中有的人如何会从丛林游击战中走向今天的平和,有的人又怎么能够走出平静的书斋面对暴风骤雨般的政治风浪。透过他们的表面,我似乎能够看到在他们身上的某种烙印。这些人往往是他们所属的那个群体、那个民族、那个国家、那部分世界利益的坚强捍卫者。他们会大谈友谊、和平和伙伴关系,但当他们代表的那个集团的利益受到冲击和威胁时,会毫不犹豫地出动飞机、大炮、军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原先的立场。他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受这个时代影响。他们讲求原则,但绝不会成为原则的奴隶。他们中很多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领袖人物,因此一定要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利益服务。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有时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在他们的脑海里,世界是一块块不同颜色的地图,而不是科学家眼中那个完整的蓝色星球。这些政治家们没有辜负他们的事业,也没有辜负历史。但历史有时也会辜负这些政治家们。他们会告别曾经辉煌的舞台,变得默默无闻。他们会老、会生病,也会离开这个世界。然而,他们应该不会太忧伤。因为他们都曾利用他们身上的力量试图维护历史、改变历史或者创造历史。世界的改变,是全人类共同推动的结果。但在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横断面上,留下的却永远是少数人的指纹。他们,是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他们,是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者是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制造人。通过更多与政治家们的对话,同我们一起来感受历史、目睹历史。
前沿故事读后感1000字 第(3)篇水均益、白岩松同为央视的名主持人,常被观众相提并论。之前看《白说》,感觉多是白岩松由记事务性的者成长为决策型的制片人,眼光、格局的变化,带来的愈加深邃的思考,而提及的工作,也多是国内为主,或者是如奥运会那种立足国内、迈向国际的事情。
而水均益这本,除了前面少部分有关国内,后面的主要内容都是纯粹的国际事务,到外国实地采访自不必说,外国政要来访也是把重点放在了其人身上,仍然是借助这个人来给我们展示外面的世界。而水均益本身,虽然由小记者变成了名主持,以至于国内暗访直接穿帮,但是他倒是更多地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始终处于采访一线的名记,整本书也是扣住了一次次采访的过程,所以阅读过程中总是觉得时间线有些乱,难怪以《前沿故事》为名,人家本来写的就不是传记。
具体到内容,就像跋里面那个编辑说的,对于彼时年纪不大的80前后那代人来说,很多人物和事件只知其名,虽然新闻中每天连篇累牍地播报,但是了解得很是表浅,比起书中的内容,那基本是看电影时,片花和正片的差距,就更不用提那些专业的研究了。现在回头看来,当然也加上自己年龄、心智、阅历…等各方面的成长,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如以前那样雾里看花般朦胧。
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安理会五常之一,就像星辰大海中的一颗恒星,其存在本身就会产生万有引力,对周围或近或远、或大或小的天体造成影响,所以闭关锁国当然不可能了,总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扮小白也不现实,必然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才能进退有据。
愿祖国更加强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