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祭祷》_精选读后感_1000字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_精选读后感1000字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161642036112208938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祭祷是思念感怀与祈愿。但生死是一体的,是自然的规律。这让人显得很无力又渺小。所以,对意外造成的死亡,怨愤绵绵。
但此类意外却很多,不过对人类整体有冲击力的相对很少。如中世纪的黑死病,还有大干旱、大洪水、大地震、大海啸及近些年常出现的病毒传染等,这些又体现了对人类的藐视,但除了埋怨之外最多激励了少部分人,而后,更多的是无奈与逆来顺受。所以,对可以找到并貌似可能处置责任方的类似事件,好像必然的需要恨意滔滔。
此类事件能造成全球影响的在人类的几千年历史中较稀少,但近代开始相对而言明显有点偏多并影响偏大与广。如一战、二战及广岛长琦。
但有明显责任方后,就有了渲泄的途径,恨意就被转移性减轻与舒缓了。
◇
这本书就是描写一个这类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访谈实录。
在阅读中有一个印象是,它在极力使其描述的事件向最后一类靠拢,而责任方就是苏联政体,并要联带着指斥俄国的一些文化传统性的本质缺陷。
作者书中就是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甚至不同物种全方位的访谈描述记录各类苦痛,作者力求全面,并通过此种全面加深这种苦难的真实。但此书只描述一件事,恶的一面,还据此一棍子打死全部。而实际上一体两面才是基本事实。所以给人感觉满纸怨恨,并难免是又啰嗦又偏颇。且其目的明显超出了警醒世人,有被利用之嫌。
如此一本书却得了2015的诺贝尔文学奖,哎,只能说明局限性的强大,让我还停留在用庸俗的奖项来衡量筛选公义上。
最后,通过不断重复描述各种人物的真实的苦难生活,即看到了无知麻木,盲目愚昧。也看到了警示,看到还有作者这样的一类人。
◇
另说一点由此引起的想法。
战争就像两个人打架,谁对准错很难说清。但战争不可能像个人会为义气而出手,它必是在利益的强力驱动下才能启动。
像二战德国被称第三帝国,就说明了其铁血统治的历史性。而欧洲其它国家在二战时较惨痛,但它们蹂躏德国的时候也不少,甚至是二战的主因之一。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然后,丛林法则。而希特勒对于那个残酷的寒冬季来说,当量最多是三日之寒,算不上什么。但他准确地把握了这三日,让自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导火索,掌控了引暴的权利。再之后,就是人性那点事,贪婪狂妄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只不过被巨大的权利给放大了成千上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