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告别》_读后感_1000字
《好好告别》_读后感1000字
《好好告别》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一说到死,大家心里都有几分不舒服的感觉。我读过阿图的《最好的告别》,他让我认识到衰老与死亡的必然的事实,让我重新明白:活在当下,优雅变老,坦然离去!而读了凯特琳的《好好告别》又是另一番滋味。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而比死亡还要难以接受的,是不告而别,在能说再见的时候,就让我们用力地《好好告别》吧。
凡是不能毁灭我的,将使我更强大——尼采的一番话,将我们从死亡路上带到清醒的现实生活中来。
有时候一些不好的事情,你越是逃避,越是讳莫如深,就越容易伤人太深,相反,如若坦然勇敢的面对,却能从中获得力量和解脱。凯特琳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她在8岁的时候,亲眼目睹了死神擦肩而过的事而陷入了恐惧之中。
为了解救童年的噩梦,她大学四年去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专业,并且将4年的光阴都花在研究和死亡相关的学术论文上。毕业后她却一股脑扎进殡葬业,心甘情愿做一名殉葬工,每天享受和死者打交道,并用坦率、真实、妙趣横生的语言,记录了自己长达六年的火葬场生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凯特琳还建立了一个网站,叫做“死亡新秩序”,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多年在殡葬行业的经验和体会做成系列视频——《殡葬人问答》,还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欢。她就是用勇于面对死亡,为生找到了出口,终于摆脱了童年对死亡留下的阴影,而成为不能被命运灭死的勇士!
在这本书里,她带给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死亡现场,没有任何美化和幻想,它更残忍,更真实,更震撼,撕掉那层神秘面纱,这样的真实反而让每一天都变得更加动人,让我们变得更加坦然和勇敢。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即使我们生活在死亡之中,无法夺回死亡权,那么就让我们大胆无畏的接纳死亡艺术吧!
庄子应该是最明白死亡意义的人吧,他在妻子死后不是哭泣而大唱赞歌第一人。他认为死亡之寂也好,墓地之寂也好,这些都不是惩罚, 恰恰相反,它们是对美好生活的回报,是一种解脱超然的洒脱。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好好告别》这本书告诉了我:一辈子虽然长,但相处甚短,莫问身后事,珍视眼前人。让我们慢下匆匆的脚步,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带着爱传递爱,用力去爱该爱的,拥抱该拥抱的……在死亡来临前,好好告别吧,这才是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