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_读后感_1000字
《深度学习》_读后感1000字
2019年度回顾之十七,《深度学习》是一部著名的人工智能简史。
当前对人工智能的误解基本有三点:
1、将人工智能等同于工业4.0。显然这是狭隘地理解了人工智能,虽然工业4.0是依赖人工智能来完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领域是无处不在的;
2、人工智能还仅仅是刚刚开始的初级阶段。显然这是井底之蛙见,作为世界领先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并且已经硕果累累;
3、将人工智能等同于技术革命。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误解,把人工智能当成是局部的、零散的、技术性的升级,而实际上正好相反,人工智能构建的是“矩阵”,是颠覆现有的人类历史开启了新的时代。
产生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原因很多,大概有以下四点原因:
1、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和原理不够清晰,做误解延伸,产生恐慌。例如人工智能智力水平在单调递增,但也许是指数曲线,也许是无限逼近某一水平线,人工智能威胁论者容易选择指数递增,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在某个时间点将超越人类智慧,但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往往认同人工智能智慧无限逼近人类智慧;
2、对人类的种种丑恶现象不满,丧失对人类未来的希望,希望人类灭绝。这一类人对所有能够灭绝人类的理论或预测都会感兴趣并进行传播;
3、通过对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生存的炒作,获得名望或利益甚至是快感。《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4、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达尔文进化论等等虚无主义认为进化无目标,无方向,因此人类存在和进化的意义不明,导致人工智能方向迷失。确实如此,作为工具理性人工智能不能够作出价值判断,也不能够拥有价值理性,这就必须以人文科学来指引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需要广泛地和各种学科进行合作,所以必需建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之上。欧氏几何的体系非常不好学,上世纪井中沛生等人搞了另一个好学的体系,但是没有人用。微积分的数学语言非常难学,也有人搞了一个好学易掌握的系统替代,但还是推广不开。微软、三星搞过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也都失败了。因为亚当•斯密创造的经济学已经把分工合作推广到了全世界,再也不是一国一地的经济圈了,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你可以搞一种语言、一个操作系统,但没法搞一个生态系统。就像你可以种花,可以耕田,可以爬山,可以游泳,但是你造不出高山也挖不出太平洋。
所以,任何脱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所谓“人工智能”,只能是如严复《救亡决论》说:“自以为闭门造车,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