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米格尔街》_精选读后感_5500字

2020-02-15 06:17:14 读后感

《米格尔街》_精选读后感5500字

读《米格尔街》,跟随诺奖得主奈保尔探寻生命之中最珍贵的品质

文/梨江水(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先来读读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吧!

亲爱的维多:

我的打字机出了点故障,纸的右边缘打不上字。所以只好像这样把信纸对折。

你写的信有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如果你能在信里写写牛津的人和事,特别是人,我可以把信件编成一本书:《父子书》,或者叫《我的牛津家书》。你觉得怎么样?

卡姆拉在这方面似乎不行。你可以,我确定。你若能把这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带到你的任何作品中,那你不管写什么,都会熠熠生辉。

一个人在其作品中若有这种自然的流露,大部分是因为不焦虑。我是过来人,我若是想讨好读者或者雇主,就会产生焦虑,然后通常会失去平衡,搞砸一切。我开始不那么专注于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转而开始琢磨写什么最能讨好那个人。结果自然是矫揉造作。

除了你自己,不要去讨好任何人。你只须考虑你是否准确地表达出了你想表达的东西,不要卖弄;带着无条件的、勇敢的真诚,你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因为你就是你自己。要发自内心地写作,而不是为了脸面。

这是出自《奈保尔家书》中的一封书信。

娓娓道来的文字,诚恳至切的疏导,读到此处的我,突然觉得写这封信的人真的很了不起。他在教收信人写作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即自然的流露、真诚不卖弄的表达,不为脸面而发自内心的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有灵魂,才会有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才会发出熠熠生辉的光。

那写这封信的人,就是此时我要写的这本《米格尔街》的作者奈保尔,他的父亲,收件人便是奈保尔。

值得钦佩的是,奈保尔果真不负爹望。他从11岁就梦想当作家,23岁开始写作,25岁就出版了第一部作品《米格尔街》。

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他仅用了5个星期就完成的,由17篇单独成立又相互牵制的短篇小说集,一经出版,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强烈反响和巨大轰动。它不但获得了毛姆奖,还让奈保尔从此在文学界确立了幽默家和生活作家的地位,更被誉为「没有一句败笔的作家」。

而后,又因为父亲的这份教导、鼓励和支持,奈保尔不仅创作出了很多流传于经典的作品,像《通灵的按摩师》、《自由国度》、《大河弯》、“印度三部曲”等。

还成为了世界文坛中的一个传奇,获布克奖,泰晤士报青年作家奖、英国皇家学会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被英国女王受封为爵士,还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纽约时报曾评价奈保尔说:“以天赋和才华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

更有读者也评价奈保尔说,“几乎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人,都被他收服,大小通吃。”

不说天赋和才华,就说奈保尔那真诚不做作,那冷峻、克制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就会让你深深折服。就好像90年代的港片经典再现,让你笑的同时,让你深思,也让你哭。

而本书《米格尔街》的主要内容是在20世纪30、40年代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尔街上,那里到处都充斥着压抑、暴虐、酗酒和欲望,但却活跃着一群荒谬、怪诞、有脾气、又有盼头的米格尔街人。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伤和绝望,但他们仍然活得兴高采烈。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

外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贫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作一个大千世界。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曼曼是疯子,乔治是个笨蛋,比佛是个懦夫,哈特是个冒险家,波普是个哲学家。而摩根则是我们的小丑。

每当岛上有重要的节日要庆祝时,其他人用朗姆酒和音乐与漂亮女人在海边狂欢,这时的摩根总是气得发疯。他经常去草原公园去观察对手们做的花炮,在听到那些花炮在天空中噼啪作响引得人群一片欢呼时,摩根就会怒气冲冲地跑回家,他发疯似的嚎叫,然后再把自己的孩子们挨个揍一遍。

“摩根,别干蠢事了。你有十个孩子,还有老婆,你现在可不能死啊!”

说话的人是摩根的老婆,不但性子刚烈,且身材高大威猛。

因为这样,摩根拼命的做花炮。他不但想着明年的这个时候,让英国和美国国王出钱让他做全世界最好看的烟花,还借机振振雄风,吓唬吓唬老婆,但事与愿违。

用奈保尔的话讲,“与其说摩根是人还不如说像鸟。这倒不仅仅因为他瘦得像根火柴棍,而是因为它的脖子很长,能像鸟脖子那样灵活转动。他的眼睛很亮,而且永远转个不停。他说话时头总是一点一点的,好像不是在吐字说话,而是在啄谷粒。他走起路来又轻又快,而且不住地回头望,生怕有人在追他似的。”

没错,因为摩根瘦小羸弱,他打不过他老婆,或者说是被打怕了,所以他才这样。

可就是这样的摩根,却总爱故意出丑,他时常把燃着的火柴放进嘴里,一遍又一遍的演,他变着法儿的打自己的十个孩子,还拿自己老婆开玩笑,“听听呀,听听这谁家的老娘们儿,真是笑死了”,最终的目的不过就是为博大家一笑。

但是大家并不领情,每个人都觉得摩根无聊至极。

直到摩根的老婆发现摩根与街上的另外女人睡在一起之后,摩根被一丝不挂的展示于众,

“你在怕什么?你不是总爱逗人笑吗?你不是个小丑吗?来呀,让大家都来见识见识你这个小丑,见识见识这个我伺候了一生的男人,好了你们笑吧,他是不在乎的。”

一个人大男人被一个女人轻而易举的举在半空,这实在有些滑稽,大家也确实都笑了。而他做的花炮在一次意外燃着后,那绚烂至美的烟花也获得了米格尔街人的一片欢呼。可是摩根却彻底消失了。

还有街上的很多人,比如跟7个男人生8个孩子的劳拉。

她是米格尔街上的一个奇迹。

她的肚子总是几个月就大了起来,之后又有几个月见不着她。等下次见着她时,她的肚子又平坦了,然后,几个月内发酵膨胀的过程会再次出现。

面对这种情况,劳拉经常抱怨男人丑恶,可她也常常很乐观的指着肚子说,“这事又发生了,可你经历了三四回就会习惯了,虽然它是相当麻烦的事。”

尽管生孩子带孩子很辛苦,可劳拉却活得比谁都快活。她不但经常换男人,也经常很骄傲的数落自己的孩子:

“奥文,你这个大嘴畜生,给我滚过来。”

“加文,如果你还不赶快赶回来,我就让你火烧屁股,听见吗?”

“还有罗娜,你这罗圈腿黑母猪,你为什么不睁眼瞧瞧你都做了些什么!”

用哈特的话说:“伙计,在用词方面,恐怕连莎士比亚都比上她。”

这的确没错。

可是那么快活的劳拉,同样没能躲过宿命的厄运。

一天晚上,大女儿学习打字回来,告诉劳拉:“妈,我要生孩子了。”

那天晚上,劳拉头一次哭,可那是非同寻常的哭,她似乎把她一生储藏的泪水都哭了出来,把以前用笑声掩盖的苦都发泄了出来。

从那以后,劳拉停止了找男人,也停止了生孩子,她们家开始变得静悄悄,不久之后,劳拉的大女儿投河自尽。

再有就是诗人华兹华斯。

他是一个特别奇怪的乞丐。他身材矮小,穿戴整齐,头戴礼帽,身着白衬衣和黑裤子。

他乞讨时不干别的,专门卖他写的诗。他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伟大到就连看见牵牛花那样的小花都会哭。

可他卖了五年的诗,迄今为止却没有卖出一首诗。

他没有丧气,他依然坚持一个月写一行,他说,“我希望从自己一个月的经历中提取精华,倾注到这一行诗中。只要保持这样的速度,再过二十二年,我将写出一首唱到全人类心里的诗。”

但遗憾的是,当有一天“我”跑去华兹华斯的小屋去看他,看到苍老而疲倦的华兹华斯,听到他虚弱的说“诗写的不太顺利”时,“我”突然感到一阵刺痛,“我”泪水盈眶,“我”能清楚的看见它,看见死神正爬上他那布满皱纹的脸。

“哦,你也能看见它了,我就知道你有诗人的眼光。”

可华兹华斯没有悲伤,他还安慰“我”说:“想听我给你讲个好玩的故事吗?还记得我给你讲过的那件事吗?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小姑娘相遇了,然后相爱了。他们深爱着对方,于是结了婚。小伙子喜欢文字,小姑娘喜欢花草绿树。他们在一间小屋里生活得很快乐。可是有一天,小姑娘对小伙子说‘这个家将要有另一个诗人了。’可这个小诗人并没有出现,因为姑娘死了,小诗人在她的肚子也随她去了。小伙子非常悲痛,说再也不去碰姑娘花园里的任何东西。

所以我房屋前的草木恣意生长,我说是因为这个故事,但现在我告诉你,那都不是真的,是我编造的。所有什么写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作也都是假的。这是不是你听到最好玩的故事呀?”

随后,华兹华斯中断了声音,而“我”则哭着离开了那个房子,像个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这些是米格尔街上的人,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可米格尔街不止这些人和事,还有天才哈库,懦弱的比佛,百无聊赖的鲍嘉,总能预言一切的哈特,他们是米格尔街上的标志,更是那一个又一个平淡又忧伤故事的主人公,他们看似独立却互相牵制,一起绘成了米格尔街的生活花卷。

每个人都有盼头,有脾气,对生活也都报以百分百的热情,他们活得兴高采烈,但结果却没有一个能逃掉悲伤的命运。

而所有这些,都被奈保尔用他那独特细微的观察,与那穿透性的笔触,通过简短精炼的语言,将米格尔街的故事真诚的表达出来。

他毫无保留,更不藏不掖,他敢于对现实直言批判,这让他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条街、那个河湾、国度乃至一个大陆,都发出了它本该有的光芒,让读者感触的同时,更让读者拿起来放不下。

米格尔街到处都充斥着压抑、欲望和无奈,它是如此荒诞、怪异、让人反感,但即便如此,奈保尔依然热爱那片土地,可同时他也打心眼儿里憎恨那里。

为什么?

这要从奈保尔那复杂多元化的身份说起了。他是印度后裔,他的家族是印度社会的第一等级婆罗门种姓家,高贵瞩目,但他却出生在一个非常偏远的英属殖民地,没落闭塞。

因为这些,让他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受尽了各种歧视(殖民地的地域歧视、印度裔的种族歧视)和折磨,他经常都是处在被孤立,被疏离,被异化的状态,人也通常是自卑、恐惧、阴郁和焦躁的,严重时,他还用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却没有成功。

毕业后他迁居英国,但又是因为这些身份,让他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他曾经连着应聘26份工作,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为此,他极为憎恨那个城市带给他的耻辱,让他经历诸多磨难,让他不管到哪里都被歧视,被压迫,他没有归属感,他想竭力甩开那个背景,却又始终甩不开。

可同时,他也很想念特立尼达,想念米格尔街,尽管那里被殖民压迫,到处都是贫困,寒酸,肮脏和不堪;尽管那里受地域限制,被种族歧视;尽管那里受多元文化的交叉压迫,使得那里的空气充满污浊、压抑和烦躁,让那里的人们变得荒谬怪诞,孤僻冷漠,无所归依,让每个有理想有盼头人,最终都像约好了似的,以失落和绝望告终。

可那里曾给过他温暖和快乐,让他在最难熬悲伤时还能保留一丝活下去的勇气,这让奈保尔倍感怀念。

而就是在这种矛盾交错的煎熬下,《米格尔街》就这样于痛苦挣扎中诞生了。

翻看《米格尔街》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明确定位,比如花炮师摩根,机器天才哈库,诗人华兹华斯,木匠波普等,每个人都有对应的前置人设。

而奈保尔之所以这样写,我想这也是在间接反衬奈保尔当时的生活环境,他虽不起眼,但却及其渴望被周围肯定接纳和认可。

奈保尔一路卑微,一路辛酸,一路敢怒不敢言。但在那种极端绝望的环境里,他没有被打败,他写小说,发言论,他活的热气腾腾,就像米格尔街上的人,虽然生活充满了绝望,但他们没有放弃活的希望,他们坚持理想,虽然这百无聊赖,但却让奈保尔在骨子里铸就一种于绝望中涅槃重生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让奈保尔成为世界文坛中的一个传奇。

《米格尔街》,全书没有多少页,共199页,故事篇幅很短,但给人的感受却意蕴悠长。

就像书的扉页上写的: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的人,他们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

到此,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会这么说。

正因为米格尔街人他们知道自己平凡,知道自己的生活太绝望,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生的生的希望。他们敢于同命运抗争,勇于和生活对战,生活虽死气沉沉,但他们却把它过得热气腾腾。

这样于困境之中,不怕难,不退缩,不怕被打败的精神品质,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都是我们应该学习推崇的精神品质。它是磨难的,同时它又是弥足珍贵的。而拥有这样精神品质的人又是何等的了不起!

就像尼采说的:“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我想,奈保尔写《米格尔街》,一方面他想揭示殖民统治下,那些边缘小人物被压迫乃至辛酸无奈的生活境况;另一方面,他是想通过赞誉米格尔街人那珍贵的品质精神,间接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要像米格尔街人一样虽然活得绝望,但依然热烈的活下去。

花炮师摩根,能生能养孩子的劳拉,一个月只写一行诗的华兹华斯,他们虽是米格尔街上的人,但同时也是我们周围千千万万的人。

我们的生活虽然不像他们那么绝望,但我们也没有一帆风顺。我们每天都必须要面对来自生活工作,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压力和焦虑,也许我们撑不住了,但我们依然没有放弃,依然奋力前行。这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是《米格尔街》的生活。

到这,《米格尔街》不仅是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同时,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个人的《米格尔街》,它虽平凡,绝望,但却兴高采烈,热气腾腾。

我是江水,文章有点长,感谢您的关注阅读,更感恩您的点赞评论!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等待读后感500字(3)篇
  • 超越金融(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500字(3)篇
  • 只管去做读后感500字(3)篇
  • 一见你就好心情读后感500字(3)篇
  • 万物静默如谜(精装纪念版)读后感500字(3)篇
  • 北野武的小酒馆读后感500字(3)篇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5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