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天堂:新版读后感1000字(3)篇

二十二岁的某一天
往前看,指日可待,往回看,风驰电掣,这是我对岁月的感受。
——王朔
看《告别天堂》的时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生活这么久,在陌生的城市,像与世隔绝一样,走在路上,会莫名的想掉眼泪,其实没什么难过。就是觉得,他们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而我,形单影只。
觉得自己很像成熟之前的宋天杨,天真,偏执,患得患失。二十岁的我遇到一个男孩,就像遇到整个世界。二十二岁的我,丢了这个男孩,我以为我丢了世界。不过你看,是我想多了,天空还是那么蓝。只是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以为我可能熬不下去了,我觉得我大概抑郁了,曾经那么明媚的姑娘,亲人的去世,生病的折磨,失恋的痛苦。有时候会想,幸福这东西,一点不符合牛顿的惯性定律,总是在滑行得最流畅的时候戛然而止,甚至给你致命一击。我看着身边的人说,你看,我不难过,真的不难过。只是身体骗不了自己,夜夜的失眠和发抖到握不住笔的手,就是我所谓的不难过。不过就算如此,我也依然心怀感激,毕竟爱情这东西曾经来过。只是我们大概永远没有足够的办法和力量来应对,因为永远没有一件事是等你完全准备好了以后才发生。想说的是,那么多灰暗的时光,那么多狼狈的自己,那么多丑陋不堪的模样,见证的都是同一批人。谢谢你们,没有离开我。
前两天家里又出了事情,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每天数着日子过。怕得要死的时候就紧紧抱着自己,亲爱的,会过去的。没有和谁说我的胆怯和不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成长吧。王新润说,这么大的事你都撑着不来找我,说其实你可以哭一会的。我说我只是不想打扰谁。其实我更想说,我也不是撑着不找谁,我只是明白了你们终归是要离开的。
好在你看啊,那么多难过都走过去了。即使只是我一个人,似乎也可以把日子过的很好。
最后,谢谢身边的你们,把我变得更善良,也让我变得更爱这个世界。谢谢爱我的每一个人,其实我也爱你们。
告别天堂:新版读后感1000字 第(2)篇一年前读了《西决》《东霓》,记住了作者笛安,最近在读书的限时免费里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于是再读笛安,感觉却是大相径庭。
书中描述的那个年代和我几乎同龄,可是那种经历,那些事件,当真没有任何的代入感,即便是放在现在,恐怕也不多见吧?一群荷尔蒙旺盛的孩子,在青春年少肆无忌惮的挥霍着青春,似乎若非如此,不足以证明自己年轻。青春期的爱和疼痛相辅相成,相依为命。那些歇斯底里的呐喊,那些分分合合的情爱,也无不展示着“青春”这两个无以复加,无可替代的字样。年轻真好,可以不遗余力的去爱,可以疯狂无辜的犯错,可是,没有谁的青春可以经久不衰。那些青春岁月认真爱过的人谁又不是路过?如若这是真实,回头是否会悔不当初?当然,你也可以说,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啊!呵呵,谁说青春就可以这样书写呢?真心无法苟同!
十六,七岁的年纪,情窦初开,不是多看一眼,都应心如脱兔,脸红耳热么?怎么就成了上床,做爱,司空见惯了呢?是我老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还是他们成熟的太早,一眼万年过早透支着所谓的爱情?可是我分明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呀?
爱情猖狂,亲情缺失,友情岌岌可危。这样的青春,着实让人担心。所谓“告别天堂”,这天堂究竟剑指何物,我竟无言以对!掩卷而思,只愿我们的孩子不要在青春期以这样的方式玩弄青春!
告别天堂:新版读后感1000字 第(3)篇第一次看《告别天堂》是在高中,在周围人埋头做题的时候读完了它。那个时候觉得笛安写得真好,那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烙印在身体里的那段感情,正需要这样一个故事来让我满足地叹息。从天杨身上看到了太多自己那时的影子,投入得奋不顾身,爱得太过决绝,好像只有那种够炽烈够浓重的姿态才能活出一种宿命的味道。现在回忆起来自然是觉得当初矫情做作。直到如今,五六年后再一次看这个故事,依然觉得笛安写得真好。书里那么多无意的或是刻意的情绪描写,正是那个时候的男生女生才会有的状态,那种飞蛾扑火,那种爱恨交织,那种以为爱情就像自己的一切,那种一点小事就像世界末日的时光,那个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第一次的时候,看到结局,我以为天杨跟江东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我以为江东就是那个让她“莞尔一笑还带泪”的刻骨铭心,那个公元后终于看到的美丽微笑。如今再看我却认为天杨和江东终究只是一场美好的遗憾,青春总是充满遗憾,才让人念念不忘不是吗?何况即便心里还有爱,那种以爱之名的相互折磨和任性乖张却再也无法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天杨的笑更像是对于这么多年终于能够放下的轻松,对自己的过去对两人的感情终于能有一个结局的释然。真可惜那个时候,渡口旁也找不到一朵相送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