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故宫读后感800字(3)篇

今日推荐书籍《再见故宫》,作者安意如,豆瓣评分6.7
安意如,原名张莉,1984年出生于安徽绩溪,现代作家,2002年毕业于安徽某中专院校。代表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看张爱玲画语》等。
如果《再见故宫》不含抄袭的话,我很敬佩安意如的文字功底,全书读下来,刚柔并济,场面宏伟处不吝啬笔墨,情意绵绵处温柔美好,所营造的古典氛围甚是微妙。当我读到100多页的时候,对这位作家实在好奇,查阅资料后却很是失望,此书抄袭歌曲涉及《风起天阑》、《命悬一线》、《如花》、《倾尽天下》、《第三十八年夏至》等,同时被指有抄袭《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
坦白讲,读到书中明朝的部分时,有些语句读着总有种熟悉的感觉,是的,我刚刚听完《明朝那些事儿》的讲书,对书中的环节还有印象,如果是一年半载后再看《再见故宫》可能不会有这么明显的似曾相识感。
我个人没有歧视安意如和她作品的本意,更没有对她学历有任何偏见,只是在看到她学历的时候,我很惊讶,中专毕业竟有如此文字功底相当了得,为此我还鄙视自己一番,虽喜读书,却连篇像样的书评都写不出,所以我一直觉得安意如是啃过很多史书的人。直到我发现此书涉嫌抄袭,尤为遗憾。不管怎么说,书中章节安布,内容构架都是不容质疑的,这是抄袭不来的。写历史的人,只要尊重历史,还原度极高,我都是心生敬佩的。
一句话,是告别,也是迎接。
一座城,是往事,更是未来。
再难相见——
它属于过往,不属于现今。
它无从追忆,也无从怀念。
它满目恢弘,又满是疮痍。
在它面前,我们始终是过客。
再次遇见——
去故宫,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践行的约定。
当念想变成现实,这相遇就变成一种似旧还新的再见,一次期待已久的会面。
再见,故宫。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它都可以永恒。
时光漫游于幽深的宫殿,
古老壮美的风景偏偏掠过,
历史再一次回归寂静,
朱红宫墙角落一处青苔的叹息,
掐梦醒时分,大幕落下。
百转千回,一代代王朝更迭,一朵朵娇颜零落。
生命陷于紫禁城,在限定的街巷内行走。
或徐或疾,唯殊途同归。
紫禁城,就像一出真实的幻梦。
它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恢弘乐章,提醒我们正经历着世间变幻和无常。
全书共计十章,每章以一篇古诗词作为开头,将明初清末580年的十六位皇帝对比叙述,每章有5-7小节。作者以参观故宫的视角描写发生在每个殿宇的历史故事。有父子情深,有兄弟反目,有情真意切,有党羽之争,有改革,有政变,有灭亡,有兴起,可谓是跌宕起伏,好看刺激。
对明朝的评价,作者一点都不客气啊,细数大明王朝的皇帝,真是各个奇葩,“从杀人狂,到暴君,顽童大将军、道士、守财奴、木匠,朱元璋的基因在后世子孙身上发生裂变,年岁愈久愈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哈哈哈,读到这句话真是要把我笑死。包括周朝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汉朝血淋淋的前车之鉴朱元璋是一点也没吸收到,高估了自己设计的制度,低估了遗传基因的力量。
在听《明朝那些事儿》后一直想写书评,但时间间隔太久,这本书听完小半年过去了,听书不比看书记得牢,所以很多人物事件基本都是左耳听右耳冒,好在看完《再见故宫》如同温习功课一般,明清皇帝顺序基本缕清,人物故事梗概悉数明朗。
《再见故宫》有些部分还是刷新了我的认识的,比如明朝嘉靖皇帝。史学家评论,明之亡,始于万历。但安意如并不认为如此。嘉靖在位45年,二十多年不上朝理事,明朝官员尔虞我诈,贪污受贿严重,溜须拍马成风,国势日下,积弊丛生,群臣丧志,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安意如所说,“而我基于对嘉靖不加掩饰的厌恶,主观地认为,肇祸之端,实在嘉靖。他的独裁统治,不单灭去了这个王朝的前进活力,为后世铸下了祸根,更阉割了文人思想,铲平了多数人风骨。”当一个时代的文人,失去信仰,气节扫荡殆尽,变成犬儒,忙于党争,精于谋取私利时,这个时代才是真的失去希望,趋于黑暗。
嘉靖为求长生不老,修道炼丹,听取道士谗言用处女的经血炼制红丹,为保持身体清洁,宫女们只能吃桑饮露,多人饱受残害而死。长生是不可能的了,壮阳倒是真,性虐嫔妃,宫女,以致后来的“壬寅宫变”。以杨金英为首的一帮宫女用绳子将嘉靖脖子系住,许是过于紧张,绳索打了个死结,被赶来的方皇后救下,得以活命。宫女们及受牵连的妃嫔们皆被分尸处理,手段极其残忍。
相较之下,正德这位顽童大将军肯为美人一诺屈尊去接,还真是至情至性,可爱到令人怀念。
要说明朝也不是没有正常的君主,明孝宗朱佑樘,弘治中兴,一扫宪宗朝的昏聩积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轻徭薄役,与民休养生息,又令人赞叹,他一生淡泊女色,只爱一女(原配张皇后)。清人编《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提及孝宗却以“恭俭仁至,勤政爱民”八个字来形容。能在政敌的书稿里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可见孝宗的政绩实在不容置疑。
遥看这个在马背上拿下江山的大清王朝,在对皇子的教育方面让后世之人深深感慨,我更是自愧不如。皇子们的学习课程,从识字到四书五经,外加骑射,满蒙语等。每日卯入申出(早五点至下午四点),“虽穷寒盛暑不辍”。一年之中,除却元旦,端午,中秋,皇帝和本人生日可以放假之外,除夕也要上学,只是放学稍早而已。
天潢贵胄读书之劳苦,更甚于十年寒窗谋求功名的寻常百姓家。无怪清朝皇室子弟的文化素养要高于明朝。
在读清朝时,安意如以主观之见,对雍正的评价极高。她说,和影视剧小说不同的是,胤禛是一个心藏大善,秉性天真率直的人。若非如此,允祥又怎会不顾一切追随当时势单力薄的他,为她鞠躬尽瘁。若非如此,早年间,康熙怎会说他“为人轻率,喜怒不定”?
他为了这江山将自己率性隐藏,学会了帝王策,却不曾因帝位失了本性。他们职责他清除异己,残害兄弟,更污他毒死父亲,逼死母亲,其位不正。殊不知,对八爷党,他自有公允的评价和论断,记录在册。对于政治死敌,仅仅断其党羽,将他们囚禁,令其永无复起之力。他是诛,但未杀。
他即位不久就开始有流言盛传,说他矫诏篡位,此言基本可以认定为权力集团别有用心的恶意中伤。清代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满文是竖写的,难以篡改。鉴于自己继位之后留言喧嚣尘上,为免儿子之后遭遇同样的尴尬争端,雍正采用秘密礼储制,早早将即位诏书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他要留给弘历的,不单是丰盈的国库、清平的吏治,还有无可争议的名分。他宁可赐死弘时,落下狠心的骂名,也要力保弘历即位无碍,免却日后兄弟争位的尴尬。这是他不曾宣诸于口的苦心。
清八爷党,贬十四弟,囚隆科多,诛年羹尧。整肃朝纲,他弄权谋理直气壮,算筹谋渊深海映,犀利惹人惊,威猛不胜叹自己也是甚傲。因他谋的,不是一世声名,而是百姓福祉,万世基业。
此书读完让我对明清史有了更加宏观的认识,读史解惑之心更为真切,对明清两朝皇帝的性格脾气也有了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也找了一些书单,以备更加深入的了解明清历史。同时将书单推荐给你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愿饱读明清史书的我们再见故宫之时,可以抱着敬畏之心感受这座580年的恢弘之宇。
明史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明实录》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
《剑桥中国明代史》
《明史讲义》
《南明史略》
清史推荐
《大清风云》鹿鼎公子
《清代通史》萧一山
《清史讲义》孟森
《清朝全史》稻叶君山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方行
《清太宗全传》李治亭
《洪业——清朝开国史》魏斐德
《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杨启樵
《饥饿的盛世》张宏杰
《帝国夕阳:道光时代的清帝国》郭士立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我的前半生》溥仪
影单推荐
《末代皇帝》
温馨提示:史书,小读怡情,大读伤身,强读灰飞烟灭(狗头)。
再见故宫读后感800字 第(2)篇再见故宫是一本好书,我觉得值得一读。“故宫暮色,落日余晖,似一幅缓缓展开又合拢的画卷,又像一首欲言又止的诗篇,蕴藏着无数苍茫浩荡过往,犹如暗沉天空,一道道惊雷闪过。 ”
拥有“公主身,帝王心”的安意如似乎也蕴藏着小宇宙的能量,于优美清丽的文章之后,再现一部沉郁厚重的历史画卷,苍茫浩荡,暮色余晖,恰惊雷翻滚。
这是我第一次读安如意的书。惊诧于年纪轻轻的她对古典诗词穿透性的理解,驾轻就熟。那些娓娓道来的解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学习、欣赏古典诗词的窗口。
之后时常看到网上对她褒贬不一的评价。我想,能把“诗经”解读的娓娓动听,玲珑精致,能把严谨的史实论述的精辟圆通,能让千百年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不是简单的“抄袭”能够抹去其卓然才情的。
所有的涅槃均有来路,那些信手拈来的悠然会心处,是积淀的醇酿散发的芳香。
再见故宫读后感800字 第(3)篇曾做过一个清奇亦清晰的梦:
镜头一:
故宫的回廊,不知所以的我,蹬着屐鞋,甩着绢巾走在一群秀女之中。
镜头二:
是夜,几个验审选拔秀女的官员挑灯夜读秀女资料,一阵大风翻开了木窗,一张宣纸从一沓宣纸中飘落于地,某位官员捡起一看,是我的名字。
镜头三
竹林中,皇帝轻轻环抱着我,说着比微风更柔软的话。
镜头四
狂风骤雨后的御花园,皇帝责令冷宫那跛脚的妃子悉心照顾的一池荷花茎残花凋,怒不可遏的皇帝下令加重责罚。我跪在瑟瑟发抖的美人身边替她申辩。
镜头五
皇帝送我走到了红墙黄瓦的宫门,说,去吧,去一户普通人家。门开了,轿子里的我掀开轿帘,看见等待在门外的父母双亲,门外是八十年代的车水马龙。
这个梦清晰到二十多年后,依旧历历在目。不知何解。可是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