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3)篇

2019-07-30 00:37:33 读后感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
作者:托德·斯特拉瑟
由该书改编成的同名电影《浪潮》,引起极大轰动,在世界多个国家热映。《浪潮》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高中校园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教师本·罗斯本想通过一堂实验课使学生切身明白什么叫德国纳粹。为了实验他成立了 “浪潮”组织,提出一系列铿锵有力的组织口号,要求学生们必须遵守组织里的纪律,还专门规定了打招呼的手势,学生因游戏的心态而都自觉、绝对地服从着这些命令,而到了后来这些学生就习惯的会想象出来的一些“命令”,暴力威胁他人加入“浪潮”,并且互相监视和揭发,每个人却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连组织者罗斯老师也迷失其中,沉浸在权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直到外界施以压力,罗斯老师才意识到事态的失控,马上果断结束了这短短5天的实验。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1)篇

第001本#百日百书计划# 

01

历史课上,学生无论如何无法理解,为什么纳粹士兵认为自己从未施暴。

于是乎历史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要与全体同学一起完成一个实验。

老师变成他们的领导者。

学生们听从他的指令。

练习正确坐姿,站姿;

用最快的速度集体从室外回到室内;

回答老师的问题先说你好,然后再说答案。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问候方式,有自己的标志。

老师把这次实验命名为“浪潮”。

事情持续发酵。

所有人在浪潮这个团体中都是平等的。

从前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在变得健谈;

嫉妒别人优秀的学生也不再妄自菲薄;

球队队长认为从前球队失败是因为没有凝聚力,而浪潮可以改变这一切。

人们对浪潮越发迷恋和依赖。

然后事情开始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浪潮。

有的人甚至逃课去参加浪潮聚会。

浪潮团体的人开始大肆宣传,

他们甚至对不加入浪潮的学生施以暴力。

“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到浪潮的好处呢?

为什么你要拒绝相信这么好的东西!”

......

殴打、排外、施暴、偏激......

中这些负面逐渐暴露出来,

那些在浪潮刚刚发展时出现的团结、守纪等优点,反而加重了这些负面行为的扩散。

02

我是个无神论者,也对自己比较自信,

不太相信自己会被什么奇怪的想法洗脑。

什么传销啦,社会上各种披着宗教外衣的言论啦,

我不相信自己会被骗。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情节,

自问如果我进入这种环境会怎样?

我应该不会拒绝加入浪潮,

我会和他们一起起立、喊口号、做黑板报、拉条幅,

甚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也会面带微笑。

我不会觉得他们有什么坏处,甚至是如果我的团体有人施暴,

我也会认为那是他们本性残忍,

我自己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残暴的事情的。

想好了这些,再看看结尾老师对学生说的那些话,

有点愕然。

我还真是和书里的那些学生想到一起去了。

人们都相信自己是理智的,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无理取闹,会无情冷酷到伤害一个陌生人。

可是事实证明那些无情与冷酷的事情,也都是这些普通人做的。

03

哪些人是典型的普通人呢?

让回顾一下沉迷浪潮的这些人的特点。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梦想,无法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也许是因为他们资质平庸,也许是他们天性懒惰。

也许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努力,导致与优秀越来越远。

想改变,无从开始。

而浪潮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世界里,你无需特别聪明,无需漂亮,

也不需要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善解人意的父母,

你只需要见面打招呼,做些简单的应答,穿该穿的衣服,说早已计划好的话。

就可以和世界上所有的人平等。

不需要头脑不需要思考,集体或者领导会帮助他做决定。

一旦变成了傀儡,世界仿佛简单许多了。

无数人沉迷其中。

可喜的是还有人保持冷静。

坚决守护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

我们看得到浪潮的好处,浪潮让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再孤单。

没有人被排挤,没有人自卑。

因为看得到这些好处,所以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他们。

可是想要享受浪潮中这些优点,代价太大了。

对浪潮越依赖,就对浪潮以外的世界越排斥。

甚至用暴力的方式与对抗外面的世界,

无法与外面的世界产生共情,拒绝想象那些人也会痛,也会哭。

所以他们在别人眼里冷酷、无情,用尽各种惨绝人寰的手段去对付别人。

把外面世界的人都消灭了就好了,这不是杀戮,是向着美好的世界前进。

他们被洗脑了,

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第三世界的人”。

04

理解纳粹了嘛,会原谅纳粹吗?

战争这个词汇与我们逐渐变远,

我们也得以摆脱仇恨的情绪,去更加理智的审视战争。

《浪潮》使我们警醒,纳粹离我们很近,

短短的几十个小时,每一个普通人就可以被教育成纳粹。

困难年代,让一个好人也变成魔鬼。

人的阴暗面,容易沉迷领导者的身份,

难以摆脱关于人性的诱惑。

血淋淋的历史啊,是无法简单的用什么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就抹平的。

我人微言轻,

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苦痛,

怨恨或者原谅说起来都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借用电影《二十二》里面,一个慰安妇奶奶的一句话吧。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铭记历史,直视历史,

重点不是怨恨或者谅解,而是要我们时刻保持警醒。

别让自己变成受虐者,

更别让自己成为施暴者。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2)篇

出版于2008年的书籍《浪潮》的腰封上赫然印着“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印着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撰写,印着美国、德国、以色列公民教育必读本……很多书或者电影,一旦告诉你,根据真实事件撰写或者改编,是不是就会让你多一份好奇多一些关注呢?rr

《浪潮》是根据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里除了换了人物名字,故事的走向基本和事实差不太多。rr1967年4月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位学生向老师罗恩•琼斯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对此,琼斯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同学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状态。有的人情绪激动,有的人却神情漠然,但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法西斯这样的魔兽已经成为历史,这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再也不会发生。果真是这样吗?琼斯决定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他要重建纳粹德国,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就在他的教室里。他想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看看会不会通过实践引发更多的思考。

rr所以,短短五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rr你可以看书,可以看同名电影,也可以听听我的讲书---当小说遇上电影之《浪潮》。

rr小说版的译后记有这么一段话:

rr人,应该具备成为人的力量。r哪些是让人成为人的力量?结合这本小说,我们至少可以说,人不能盲从,要能独立思考,能进行批判性思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驯养并不能保证人类会远离专制,远离残暴,不变成魔兽。而阻止退变让我们永远坚守在人的航道上的力量,就是独立思考,批判思维。r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目标。r有一部西方的教育思想读本,叫作《教育,使人成为人》。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论教育》中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人必须接受教化,就像陶土要经陶工之手才能成器,没有礼仪法度,自然的人必定悖乱而不治。r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原著小说过于浅显,改编的电影更为凝练。小说章法简单、叙述平直、人设功能性明显,情节设置论文风,还以爱情作为高潮戏的痛点与卖点,也是符合国情的审美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论”深得人心,特别是推崇个性的时代,对降低盲目遵从和鼓励新的探索,大有裨益。

然而,“实践论”也会忽视历史(人类)积累的经验教训,可能多次以另辟蹊径的初衷重蹈覆辙,所谓“南辕北辙”、莫比乌斯环。

另外,与重陷泥淖的显性危害不同,更多更惨的集体梦魇往往笼罩着美好、堂皇、迷人的光环,难以察觉、瞒天过海。

历史的箴言与新生的探索,如何相互滋养、修正、完善,相得益彰,是个人和集体都需要自觉面对的课题。对于历史,有人只看到了债务,有人只看到遗产。于是,以为出口就是“个性”,南辕北辙,又掉入“惯性”。

正如小说提到的,“浪潮的能量”不容置疑,且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潜藏着危险。有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全盘否定或全部接受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部“论文小说”(这个试验)本身就是矛盾体,可以根据拟定的主题,写成(论证)不同的结局版本。那么,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就悲哀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警语,反而同时成了解构自身的催化剂。你以为你在玩游戏,岂知游戏也在玩你。辩证对待。

即使是非虚构作品(况且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小说也还有更多东西可挖掘、写得更深刻。又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寓言和预见。

  • 生于1981读后感800字(3)篇
  • 角儿读后感800字(3)篇
  •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读后感800字(3)
  • 角儿读后感800字(3)篇
  • 生于1981读后感800字(3)篇
  • 神州奇侠正传(全集)读后感800字(3)篇
  •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读后感800字(3)
  •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读后感800字(3)篇
  • 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把高端人脉变为优质人生资源读
  • 山月记读后感800字(3)篇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