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3)篇

《康德的世界》读书笔记
2018-12-10
0.这本书介绍了康德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历史背景.
康德的主要著作三大批判(有人说分别对应的是真、善、美),其背景是欧洲科学和思想启蒙的时代,也是资本主义从萌芽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基督教世界观和封建王权破灭的年代,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年代,那是牛顿、休谟、卢梭、莱布尼茨、歌德、席勒的年代.
康德哲学的主要使命是两个,其一如何认识世界,其二如何认识人自身.这也是康德以后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而康德是开风气之先.
二十世纪以来,认识世界的任务主要由以数学物理学为主导的科学及研究方法所承担,而认识自身的使命又被众多社会科学学科分解(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自身的作用大大下降,研究内容及方法渐趋边缘和狭窄,差不多变成了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而这也是和康德不无原因的,其晦涩文风和概念也是开风之先,到维特根斯坦之后就堕落成语义学了.
我认为康德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是:康德并没有真正弄明白道德伦理在人类文明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以及其真正的作用(秩序-道德-自由-文明进步),并且为了掩饰其对上帝存在的直接否定(这个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社会宗教环境),这两点导致其使用了过于复杂晦涩的文字和概念(当然还有普鲁士/德国固有的思维传统的原因).
但康德所揭示的绝对命令,浅白地说只有遵循和追求道德的自律,才能将人从欲望/他人/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达到自由.这是真理的揭示.
1.《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的问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人的认识如何可能?人的知识如何可能?真理如何可能?以及上帝如何可能?
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人自身即是真理,“人为自然界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解决了唯理主义/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的问题.
关于上帝的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即上帝的存在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没有必要.
康德之所以制造了很多新的概念并使用极其晦涩复杂的语言和文风,可能主要是耽心在当时的社会宗教环境,被读者一眼看出关于上帝的论断.所以才不说人话.这一点康德远不如尼采,尼采直接说上帝死了,当然尼采比康德小120岁,那个时代科学更昌明发达,人们的意识也更开明解放,社会环境更宽容.
2.然而在西方历史上,上帝和上帝的意志是一切法律、道德和秩序的根源,在否定了上帝之后,康德给出了新的根源,即人的意志(对道德律的追求和遵循从而体现出人的自由意志)本身是一切秩序的根源,也就是人为自己立法.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
自由意志是对道德的主动/自觉追求,自主意志是对欲望的被动/盲目顺从;自主不等于自由,自由来自于对自身欲望的精神束缚的克服,进而也就克服了外在的他人和物质束缚.
3.中国人传统的天地宗教观与西方的上帝宗教观有巨大差异.中国人实际上是信奉自然神的无神论者,很难理解西方人对上帝的执念.
中国人一方面对天地是敬畏的,“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也是妥协的,乐天知命故不忧;另一方面又是能动的,讲究天人合一、人定胜天.总之,并不是激烈冲突的,而是天人二元的合谐,在哲学中本来就给人留出了位置,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传统中,本身就有对道德和知识的追求为自身的责任.只是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长期受到儒家理学、帝主权术的压制而不得解放,且自甘堕落.在勇气、进取精神和创造力上,落后西方很远.
西方人认为上帝是世界的造物主并且主导尘世的一切,一方面是狂热的信从与驯服,另一方面又强烈的怀疑和反抗.在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上帝始终处于激烈的冲突中心,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弑神运动.在科学宣布上帝死了之后,西方人的道德理念无从安放无处寻根,这也是西方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失去宗教信仰基础之后,导致一方面道德崩塌另一方面又白左的道德泛滥.
4.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两面:一方面是本能的欲望,食色性也以及爱恨恐惧贪婪;另一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利他助人、合作、自律.对道德的追求和遵守,是自身意志对物欲和情欲束缚的克服,因而是自由的.这和幸福无关,道德并不必然导致幸福.
如果不使用绝对命令、实践理性、道德形而上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其实很容易表达清楚和理解.
善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必然,因为善导致合作和共赢,人类才能克服个体的软弱从而战胜自然并发展出文明.从善衍生出道德和法律,群居的人类才能获得最重要的东西-秩序.
遵从秩序(道德和法律),人类作为整体才有自由;遵从内心的道德律,而不是欲望,个体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5.善与恶的对立和依存,无论从事实还是逻辑上都是必然的,没有恶即没有善,至善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除非还同时存在着一个至恶的世界.
但从人类历史的整体来看,善总体上是大于恶的(邪不压正),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但恶是无法消除的,并且从结果上看对善是有益的,要在竞争中战胜强大的恶,那就需要人们发展出更强大的善的力量.
所以人类文明在进化中一方面会面临残酷的竞争,一方面又因之团结合作,这样的进化之路是曲折和充满风险的,远非看上去那么一帆风顺.个人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第(2)篇康德的一生非常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出生、思考、写作、死亡。他一辈子没有结过婚,也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居住的小城--柯尼思堡。他的生活极其单调,但是又单调乏味到极其有趣地步。康德有个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思考、写作、上课,同样在固定的时间散步。他的时间选的非常准确,以至于一条街的人都按康德的散步时间来对钟表。康德的人生看似单调乏味,但是他却用自己的高度思辩引领了当时的整个时代。当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正在火热进行,而他的一篇著名论文回答了:什么是启蒙。康德认为,启蒙就是要勇敢的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摆脱受颠覆的状态,自由的运用出来。受颠覆的状态就是:权威告诉你应该怎么想,权威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权威告诉你怎么想是不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这就是受颠覆的状态。摆脱受颠覆的状态,是康德总结的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康德告诉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理性,学会思辩,学会质疑权威。康德认为,一个人的天然使命,就是要求知,而且要懂得尊重人。而且他还觉得如果哲学,不是为了人的自由与尊严,那么这样的哲学也就没什么价值了。现在是一个信息铺天盖地潮水般涌来的时代,各种浮躁的社会表像也纷至沓来,同时又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因此,对内对外都要努力求知,了解自己和了解外部的世界。学习还真是个应该坚持的事。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第(3)篇对一个伟大的德意志哲学家的生活规律比钟表还准时无比好奇,很想去了解这个人,于是开始阅读这本书。目前为止,是我读到的最费精力,最难懂的一本书。
康德一生未离开柯尼斯堡,他的思想神秘晦涩,非物质。一生致力于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形而上学的研究。在直观和理智,经验和观念,感性欲望和纯粹意志,经验的心理学和纯粹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物理学研究和形而上学原理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他活到了一个他自己都没有想过的年龄,他觉得这是他践行艺术的杰作,也是他的意志力的作用。意志让他的生命力从道德方面和健康方面尽可能又好又持久地发挥作用。
情感的力量能够发挥生命的全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