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3)篇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以北京法源寺为故事背景,讲述一段风云际会的晚清历史。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国所做的努力,塑造了生动又有深度、高尚且具牺牲精神的人格形象。这部小说的魅力之处在于它不仅生动再见了那段还不曾远去的历史,还将我们带入到对我国历史文化中生死、鬼神、僧俗、家国、中外、强弱、因果、小我大我等问题的探讨,引起读者的思考。它既是写历史又是在拷问历史;他既是在写读书人,更是在赞扬大变局时代不以应试做官为生而以行动救世舍身的读书人!北京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是唐太宗为追念因其错误东征而战死的将士们修建的,后被清乾隆帝改为法源寺。明朝忠将袁祟焕也与此有些渊源。这大概便是作者将其作为书写背景的重要原因吧。本书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台湾批判型作家李敖。李敖先生的作品看的不多,单就本书来讲,构思精巧,历史翔实,叙事巧妙,文学功底深厚。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 第(2)篇李敖是真的博学强智啊。开头看的时候用一位和尚和广东人对善行的讨论开始。还以为是写和尚是高人(一般武侠小说都是酱紫啦),后来一个个历史人物浮出了水面,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中间关于谭嗣同一心愿为戊戌变法而慷慨赴死的心迹讨论有些掉书袋,但是仍然为他的“死事”而感动。康有为是旧时代的革新者,却又是新时代的守旧者,恭亲王是咸丰时代的革新者,却又是光绪时代的守旧者。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青春的时候觉得爸爸妈妈守旧落伍,也许再过十几年我们成了父母又成了孩子眼中的落伍人。人要保持不变不被时代淘汰,就是用开放的心去理解新事物接触新事物。感觉自己有一些越来越守旧的行为,需要警惕。时代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热血,可是自己却常常是一个不愿意发声的人,这让我觉得自己很没有社会责任感,是一个胆小怯懦者,可是发声和知道却不说之间的分寸在哪里,我真是不知道啊。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1000字 第(3)篇阅毕竟有一种悲怆感。士大夫读圣贤书,满纸匡扶社稷,而现实却是在浮沉官海生存。救国图存,始于甲午战败,而距英国人船坚炮利打过来又过了30年。一座寺庙,转变了时空,却留下这些革命先辈为善恶、真假、忠奸、中西、维新革命这些议题拨开云雾的辩论。只是每个人选择不同,戊戌变法开了先河,历史却自顾推进。谭嗣同选择求死,以身诠释华严“回向品”,用牺牲唤醒国人,是义士。梁启超选择与国同进,正如少年中国说所言,保有少年之心,以时势度世。而康有为自诩先知,以传统士大夫爱民如子的角度宣传自身理念,不愿中国复堕血海,要保住传统文化的根基。三人各自上路,却都是为中国的未来在劳心,但等人回望历史之时,都被“掘了墓”,被认为是非我族类。而当年所辩论的议题,又有哪个不是这个时代依旧在回响的?n他们走在前面,却依旧被认为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