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摩山谷读后感1000字(3)篇

第一次对类似西藏、不丹这样神秘的地方着迷是多年前看到的一首深情的诗: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看过了《尘埃落定》和《红河谷》之后,更觉得西藏是一个谜一样的地方。
经幡、转经筒、玛尼堆、六字真言、披着哈达的藏羚羊头骨、朝圣路上磕长头的民众,这些形成了人们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最初印象。你可以不信佛,但是,如果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周围都是虔诚的信徒的时候,或许你也会开始信了。
初识安妮宝贝是在高中,女同学流行看安妮宝贝的书,而我那时不喜欢读书,因而学生时代的我没有看过安妮宝贝的作品。
直到大学毕业后几年,突然想看安妮宝贝的书,于是买了一本《素年锦时》。这是安妮宝贝更名“庆山”前,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她写的作品。即便是唯一一部,我也搁置书架上几年后才重新读过一遍。
光怪陆离、都市、颓废、性、饮食男女,这是安妮宝贝的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如同电影中一闪而过的场景;如同雨夜车窗上的朦胧而扭曲的光圈;如同午夜坐在烧烤摊旁喝酒吃羊肉串时城市高楼闪烁的霓虹灯背景。
如今读《夏摩山谷》,安妮宝贝即便改了笔名,作品中依然透着这些最初的东西,不过多了一些宗教、宿命和轮回这些比较玄乎的因子。
想要真正了解某地习俗,仅仅到此一游是不够的,必须得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去那里的集市逛一逛,与那里的人交谈,尝一尝那里的食物。《夏摩山谷》做到了这一点。
记得有一次回安徽过年,我们没有买到直达阜阳的火车票,因而坐动车到南京转车。在南京停留的一天时间里,我们决定逛逛南京这个六朝古都。
参观完阅江楼,我们搭乘出租车前往朝天宫。司机与我们搭讪,问我们是来旅游的吗,我说不是,只是路过南京顺便逛逛。司机说你们挺会挑时间的,别人都赶路回家过年,你们这个时间挑得好,忙里偷闲,旅游景点的人正少,不过你们带着孩子,为什么不去动物园或者海洋世界呢?我说,动物园和海洋世界在深圳也有,既然到了南京,就应该去看看南京特有的东西,六朝古都的古建筑在深圳可是没有的。
如果去旅游,不去看与你生活的地方不同的风景,不亲口尝尝当地特色的食物,你为什么要去旅游呢?
言归正传。庆山的小说《夏摩山谷》地域跨度比较大—西藏、不丹、泰国、印度、尼泊尔。但是无论怎样跨,始终不离一种印记,那就是宗教信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无法体会宗教信仰对于人的生活的渗透之深,比如,我。
某天在药店里买药,碰到小区拉面馆的老板娘在跟药店药剂师咨询胃药。她问药剂师有没有适合经期吃的胃药,她说她饿得肚子疼,还不能吃饭。
我们都很好奇她饿了为什么不吃饭。她说她们伊斯兰教这个月是斋月,每天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以前都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水,孩子除外。
我们问她,难道月经期的女人也必须斋戒吗?她回答是的。我们感到不可思议,宗教信仰有点不近人情。普通人,就拿我来说,如果两个小时不喝水我就已经受不了。剖腹产后六个小时不吃不喝已经是我的极限。我清楚地记得六个小时后我喝到的那碗大米粥是我吃过的最香甜的大米粥,没有之一。
我们不是信徒,无法理解斋戒的意义。但是喝过了那碗粥以后,我想,每天斋戒结束后的人们一定会感谢安拉赐予他们如此美味的食物。如同基督教徒每天饭前祷告并感谢上帝一样,虔诚而真挚。宗教,或许正是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仪式来聚拢人心,然后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融进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他们的血,成为他们的肉。
这样一想,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花几个月的时间风餐露宿,转山、转水、磕长头去拉萨;也能理解为什么每个伊斯兰教徒都渴望去一次圣城麦加朝圣;你也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跑到一个山洞里修行。
大城市的人们每天匆匆忙忙,忙着挣钱,忙着上学,忙着见客户。而那些与世无争的人们却不慌不忙,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手套,只为看一看布达拉宫,为它献上自己最虔诚的信念。于他们而言,其他的,都是虚妄。
纯粹、宁静。
然而庆山的小说《夏摩山谷》里如真的故事似乎与这些基调不搭,如同一幅精美的唐卡被小刀划了一道很长的豁口。
无论怎样,《夏摩山谷》为你展开了一幅幅异域画面。
夏摩山谷读后感1000字 第(2)篇写在前面[爱心]n读的纸质书,读完一遍没太读透,会再读。如果你不是安妮的真爱粉,可能读不下去,如果你一直关注她的文字,也需要时间慢慢领悟。这应该是有争议的故事。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也许会给一星。这本书写了三个女人的故事,三段为爱漂泊的人生。希望你和我都在这段寻爱之旅中得到自己的答案。最好的结果,就像如真在夏摩山谷许下的愿望:“祈愿所有渴望得到爱、懂得爱的女子们,都能得到真正的爱人。能够从爱的苦痛中得到净化,尝到甘美,并以爱得到解脱。”n[咖啡][咖啡][咖啡]n这本《夏摩山谷》真是喜欢,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烫银工艺,丝绒质感,手感超好。翻开内页用纸也特别讲究,光滑细腻,肌理天然,简直爱不释手。再望一眼封底,印着庆山的所有作品,这个曾经叫做“安妮宝贝”的女子,她的书陪伴了我整个青春,认真对照了一下,所有她的书竟然无一遗漏,从始至今,一见如故。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从青涩懵懂的少女转变成了从容淡定的成熟女子,并且,随着我的年纪和经历的变化,对于她的文字并没有从前那么痴迷,但最初喜欢的感觉一直在,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是《莲花》出版之前的日子,感觉与庆山有一种淡淡地疏离,可能就是一种生活与现实的不相融的体现,后来再读《莲花》、《春宴》、《得未曾有》到《月童度河》、《镜湖》,如今,现在这本长篇小说《夏摩山谷》,仿佛又是一种心心相印,是一种回归,见证她走向了另一条朝圣与禅修的路途,而这也恰好与我的人生选择有某些方面的契合,于是,持续关注,直到现在。漫长的旅途中,慈悲与觉知,在下一个路口,在夏摩山谷,我和庆山,一直有新的遇见,遇见彼此,遇见最好的自己。花了四五天读完此书,有点舍不得读完,还会再重新品读。读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内心很平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净化。无论之前的安妮宝贝,还是现在的庆山,她笔下的人物一直是比较边缘的人,小众的生活,与社会的主流有一定的距离。她们是林南生、林和平、小至、苏恩和、宋暖熙、七月、安生、薇安、重光、乔、内河、善生、沈信得……也是《夏摩山谷》里的远音、如真、净湖、仁美、慈诚、雀缇、春泽。是她们,是他们,也是我们。这些人的共同特质,就是在不断追寻自己的内心,以及不断地学会如何爱。《夏摩山谷》是一本充满光亮的“爱之书”,也是对各种主流观念提出疑义的“叛逆之书”。小说设置了很多人物关系:净湖与远音突破常规与世俗的情感,如真和不同身份的男人的正面与负面的关系,雀缇与无量的感情……但情欲世界的泥泞幻境不再是主角。小说里时间和空间被打碎并重置,在时空以及真幻的不断流转变迁中,他们探讨“爱”的本质。小说里充满着自我剖析,各种隐秘的记忆、包裹的潜意识、直觉、情绪与理性,对关系、死亡、灵魂伴侣、信念、真我、爱……这些永久的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夏摩山谷》里少了很多故事性的描写,从深度上庆山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热烈的,而这本书里,他们仿佛怀揣宁静,娓娓道来自己的曾经。前世今生,山谷一梦。不止脚下,更有深妙。他们去山谷、去幻海、去不丹、去犀地……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古老而幽静的地方。在无限开放的时空,“夏摩山谷”更像是个乌托邦,令人心驰神往,在无尽的梦境中,也如醍醐灌顶,让人恍然大悟至心灵安宁。就像庆山在书中所说:“痛苦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到哪里,它们跟在哪里,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要接受。你要承认感受过的伤痛,这样才会平息。”“人无法猜度死亡,不知生命何时会突然中止,觉得还没有做好完全准备,还没有活得完整……究竟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怎么才是完整,也许是认真而全力的生活过,爱过,也被爱。”而这爱的内核,则是敏感而深切的体会,也是我们本身的能量之源。当你某一天,回顾自己的生活,觉知到自己的内心,却又无法一一道明,那么,你可以再来读读这本书,也许,成长的不止是庆山,还有我们自己,在夏摩山谷,再遇灵魂深处的自己![太阳][玫瑰]n
夏摩山谷读后感1000字 第(3)篇在南京图书馆偶遇过庆山的《得未曾有》随手翻了几页,早已没有了印象,书名却印象深刻,因为一直不解其意。
也算是首次读庆山的作品,略艰涩,风格偏向散文,文字绝美,前半段描述内心深处丰富而暗涌的潜意识,伤痕、暗喻、情感、爱欲、挣脱、烈焰锐利深刻,后半段的的文字透亮、温润、清冷皎洁,如涓涓细流一遍遍的涤荡心神,前半段有多愤怒愤怒、烦躁,后半段就有多平和、寂静,充满智慧。
虽然故事的连贯性不清晰,至今未明白人物之间的脉络,但是通篇带有哲思的言论,读来甚是通透。
关于佛教信仰,知之甚少,但本书确不适合作为领悟佛学智慧的参考,佛学不应该是逃避世俗的避难场所,而应该是引领人们更好的入世,更好的带着觉知去生活。作者把修行者和俗世的理解,都矫枉过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