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_5000字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5000字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心得
——《做自己的摆渡人,冲破迷雾,获取心智的解放》
初读这本书,是在2016年,第一感觉是措辞毒辣、观点犀利,“傻瓜都是自证出来的”“别找借口,你只是出于人性弱点中的恐惧、不敢去面对而已”……句句戳中痛点,让人无地自容。那时觉得,能够忍受自尊被无数次戳痛而坚韧读下去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但此书绝对值得一读,犀利的背后还有另一番况味,“相信我,你并不孤独”,饱含着这个过来人洞穿真相后温暖而包容的鼓励。
全书的主旨是号召大家,在人性共有的弱点面前,要认真识别,及早觉醒,积极动用心智力量去拆穿大脑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系列精密伪装,硬生生把我们拽离自我高觉良好的舒适区,暴露在硬生生的现实面前,要我们即便痛苦也要矢志不移地与固有思维进行斗争与抗衡,获取最后心智上的胜利。
作者认为,心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有人的心智水平都是以零为起点,通过后天有意识的刻苦训练,一步步获得的。人的意志在痛苦中的每一次挣扎,都会使人的心智水平获得一次拓展与提升。所以说成长是痛苦的,而为了不断成长,我们就不能怕痛苦,反要在痛苦面前迎难而上,坚定地面对它、有力地痛击它,将一个个阻碍心智发展的拦路虎一 一肃清。也即是说,转换为作者对该书主旨的表达就是,把时间当作朋友,在每一个即将流逝的时间节点上,倾注自己最大程度的努力,因为“时间的流逝我们无从把握也,无法挽留”,我们从来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努力程度。
作为现代社会的信仰,最好的信仰就是个人的努力,要像作者所强力表达的那样,深信积累的力量,以时间为伴,在每一寸流过的光阴中都加注进自己切实的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最终时间就会变成你的朋友。
全书在一开头,便毫不留情披地披露了大脑的种种保护机制和逃避倾向,人为制造出的一个个困境:因为畏惧困难而故意拖延不做、整天忙忙碌碌却总希冀着赶紧找到捷径、大脑总是选择性输入,不想听的永远充耳不闻……最后会发现,这样的选择并不能如愿地保护我们脆弱的心理,反使我们一次次得到失败的印证和不良反馈,于是变得更加脆弱,更趋于逃避和自我保护。如此这般一场场精神上的霍乱,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上演,蚕食着我们的精神意志、无端消耗着我们大脑有限的内存,亟待寻找一条良性发展的出路。
以上例子除反映出人性中固有的弱点外,还说明了我们的心智力量还尚且薄弱,甚至处于尘封之中尚未开启。作者认为:人性的弱点,单靠遗传学意义上基因突变或许经过千百万年依然是无望被淘汰的,若要真正认识到人性是存在弱点死角,并试图肃清它,就不得不借助这种在痛苦挣扎中所获得的心智的力量、科学认知的力量、理性思考的力量。
作者还援引了一系列典型现象,来说明我们的心智力量是普遍较为薄弱的,这些例子,或许在现实中的你也是常常遇到的吧,比如:你是否在任务的一开始气定神闲,最后期限即将来临才开始手忙脚乱?你是否不愿意多花时间去进修Excel实用技能,却每日每月被数不尽的Excel表格弄得头晕目眩?你的孩子想报名一门兴趣课,你是否因为觉得没用而不予支持?你是否提前消费?是否有赌博的习惯?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抛出一串串迷题后,作者开始循循善诱为我们一 一指点迷津。他指出,人性一切弱点的根源,实质上都是出于恐惧,担心自己是群体中唯一的弱者,而不敢承认更不敢面对内心的恐惧,于是找遍各种借口自欺欺人,诸如:“我对此不感兴趣”、“我天生不是做这事的料”、“不完美的事我不想做”等等,虚实相依,时间久了我们自己也快信以为真了。
事实上,每个人的遭遇都不是偶然的,不尽的困顿和迷惘终将不可避免的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笼罩于人们心头,我们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迷宫入口,不知何去何从,每一步尝试都意味着既可能是前路通达,也可能是狠狠的碰壁,但,请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无论是从时间维度上追溯开,还是从空间维度上蔓延开来,都曾有,或者将有无数个如你我一样的他或她,在经历着同样的痛苦挣扎,面临着同样的考验和抉择,因此在发展心智的道路上,我们从来不孤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挣脱内心的种种恐惧魔障,克服无人依傍、孤独前行的担忧,拿出行动, 坚韧地迈下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然后我们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原来短暂的痛苦会换来人生一个个莫大的惊喜,于是得到这种正向的验证后,我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考验,更积极去发展自己的心智,这就进入了心智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克服潜在的恐惧、克服固有思维等,依靠心智的思考辨识能力。每当大脑选择潜意识中去逃避或者制造伪装时,我们应及时侦查并有效调用心智的力量,去镇压大脑的种种自我保护机制和自欺欺人的手段,即以大脑去控制大脑,真正去做自己大脑的主人,而不是反被他所奴役。《美丽心灵》中的原型约翰.纳什用心智的力量战胜了多年的精神疾病;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在得知父母、兄弟和妻子全部死在集中营后,得出这样的人生思考:“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选择自己人生态度的自由!”这些无疑都是心智上的强者,造就了非比寻常的心智能力,这在我们常人很难做到,我们不具备纳什这样超常的意志力量,也不具备弗兰克那样极端恶劣的外部环境,但对于此时此刻的我们来说比较基本、也最切实可行的努力就是,首先我们至少得先要承认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在我们的经验认知领域以外还存在无数的未知、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奢求梦想立即就能实现、我们永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使我们迷失其中失去动力。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是心智力量的一大进步了。
心智既已开启,也会朝两极发展——前进和倒退,我们既已决定去正向发展自己的心智水平,就要时刻谨慎提防,注意保护这难能可贵的新生,不使它遭遇无谓碰壁和打击。以下是援引书中作者给出的最经典的几条建议:
1.不做脆弱的完美主义者:越是优秀、越勤于事务的人,越会深刻懂得“做得越多出错也越多,越不可能接近完美”的道理,我们都该选择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不完美主义者,淡然宁静,平和努力,不对自己的表现和事情的结果做不切合实际的超完美遐想,尽量在各种细节上下足功夫,去把不可能完美的事情努力做到接近完美而已;
2.接受未知永远存在的事实:我们都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性,希望一切尽在掌握。我的一位师傅,她儿子在名校读物理系,一次他向导师请教一个定理的推导过程,导师却说:“现在你只需要知道这个定理是这样的就可以啦,不需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是啊,让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去弄明白科学家们经过千百年的推测和验证才得出的真理,怎么会是一蹴而就的呢?
我的理解是:有些简单问题,可能经过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可有的可能一生都无解的,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接受生命中未知的恒久存在,忍受这些未知,并尝试着在未知中前行,想不明白的就暂且放下,就好比站在山脚或山腰时,想饱览全山风貌,并不容易,只有当有朝一日我们登临群山之巅时,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感吧;
3.现状无法马上摆脱:能力的积累是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梦想不能即刻实现,罗马不可一日建成,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人们都很难容忍自己长期处于得不到报偿和奖励的失败中。对现状越加不满,越急于摆脱现状,人也就越容易迷失心智,于是乎焦虑、抑郁接踵而至……若要问妙药良方,那就是专注当下,有什么就先去做什么,做什么都尽量做好,做好了就会慢慢开始喜欢,由此便进入良性循环;
4.个人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性:人大多跳不脱自己经验见识的范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我经验的局限,经验内的深信不疑,经验以外的就难以接受、不确定,甚至心生抵触,于是我们的新视野就一次次痛失被不断拓宽的可能性,始终在自己原有的圈子里因循。冯唐说过“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都是夜郎自大,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离地面半尺”,话虽过于绝对,但很有道理。克服个人经验的局限,最直接有效方式就是去社会中增加实践,有人会说“我工作圈子那么小,哪有什么机会增加社会实践”,那么最适合你、也最简捷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是在时间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增加个人阅历、弥补个人经验不足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借由文字能力,还可锻炼人的逻辑思考力和科学思考方式;
5.直面困难,及时行动:最好的行动时机,永远是“现在、马上、立刻开始”。拖延的人,总是先花几乎全部的时间去处理简单的部分,到了困难的部分就干脆视而不见、任之拖延了,即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拖延背后的原因,是出于内心的恐惧,害怕自己做错、做不好,不能接受失败的自己,而又误认为其他人就是能直接做对作好的,孰不知只要做事就不可避免会出错,那些能够作对的人也是从一次次的出错中走来的,不出错,就永远不可能作对。对于这一问题,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那就是“坚忍、耐烦、叉手立办,做完就放下了,了无不了”。拖延的第二个原因,是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害怕收到差评而不敢有所作为,于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事实上优秀的人,是绝不会轻易嘲弄打击别人的,他们一路走来,十分清楚其中的艰辛、不易,因此会不吝一切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的人,而对于那些自己不曾经历、也未曾尝试过努力的人所给出的非建设性负面评价,我们大可以一笑置之啦。总之是要我们动用一切心智力量,去打开自我封闭的枷锁,客观分析、缓慢积累,努力挣扎着进化为可以科学思考的人、具有行动能力的人。
作者的详尽阐述和悉心建议,很让我动容,他援引的诸多例证,可以说是具有高度的普遍适用性的,至少对于我自己,几乎每一条都切中痛点,都清清楚楚地冲刷着我的三观,前几日我还跟耿耿于怀,如果别人在背后质疑我的努力该怎么办?否定我努力的意义该怎么办?再次重温作者给出的指点,我释然了,没有人能代替你给你的生命赋予意义,到底该怎么去活为何而活,选择权只在你自己。
人性的弱点既然普遍存在就亟待改正,既然普遍就说明迷宫中的每个人实际上并不孤独,打破那些自我设限吧,我们的人生应该勇于尝试、并不断做出突破。而我们之所以如此害怕孤独,心生恐惧,大概还是源于千百万年来形成的动物本能,那时我们的祖先,群居于山洞中、丛林里,那时的他们,不能不害怕黑暗和孤独,要时时刻刻谨记黑暗和孤独的教训,因为黑暗增加了不确定性,黑暗中随时潜藏杀机,孤独更是意味着在危险面前无所依傍,随时有可能遭受入侵者的屠戮。孤独和恐惧感,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需,是与生俱来的、刻在基因里无法抹杀的。而身处现代文明法制的社会中,这种出于原始求生欲和保护欲的恐惧感,实际上早已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它反而幻化成一个个幻想中的心魔,成为一道道精神上桎梏,阻碍我们心智的发展、喝止了我们急欲迈下去的脚步。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臆想出来的精神的荒原,被无数厉鬼撕扯,四顾无人,升起转身逃走的念头,而你逃走的愿望越强,厉鬼的进攻也就越凶猛,因为他们由是你的恐惧幻化而来,是你的心魔,你逃遁了,就代表心魔胜利了,心魔胜利了你就万劫不复了……还是那个精神的荒原,还是那个你,还是那些厉鬼的撕扯,是生存还是毁灭,已迫在眉睫,唯一的出路,就是屏气凝神,用尽全副意志力狠狠的去怒视它、逼视它,这时反而奇迹会出现了,心魔消失了,你成功地靠自己的努力到达了荒原彼岸,成为自己人生的摆渡人。
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场景、你我最终想要达到的地方——那个幸福的彼岸,那个意志力最高者的天堂。
在世俗社会中摸爬滚打,每天有无数的任务等着我们去高效率完成,我们没机会、也没有条件去做娇弱的林妹妹,相比之下,修炼一颗混横、明强的心,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的需要或许更为实际。</p><p>作者说,时间,亦敌亦友。如果你设定了现实可行的正确目标,并为之努力,佐以时间,就会求仁得仁得到时间的成全和报偿;如果你设定的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目标,那么努力的时间越长,也就只会与目的地南辕北辙的越远。
愿这本书能正确地开启你我的心智,愿我们永远正确而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