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_1900字
《恶意》读后感1900字
看推理小说时我喜欢边看边根据作者留下的证据和一些细节做出猜测并记录下来,现在再回过头看我前面随着作者写作的思路推理的过程简直打脸,但这恰好证明了作者写作手法的高超(我不会承认是我智商不够的),作者设计了逻辑严密的情节等待读者往里钻,而我每次都没错过最佳圈套。实在是随着案件的进行和相关人物调查展开出现了太多次的反转,你以为这就是真相了,可偏偏又出现一个疑点,你以为这些疑点可以自圆其说,可事实却不是这样。
本书的叙述角度没有固定,这也是导致误导真相的重要叙述结构,作者可真是太聪明了。一开始是野野口修的自述,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的认同这个人记录下的事实,因为第一人称真的很有代入感。后面加贺警官也有指出来这一点,说即使知道野野口不可能如实记录却还是被他先入为主塑造出日高的性格而导致一直没对此产生怀疑。可见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第一印象都非常重要,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新闻事件总是捕风捉影,不管有没有查明真相总是会先入为主地同情看上去比较弱的一方而厌恶较强势的一方,可很多时候却是“弱”的在欺负“强”的,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只会感叹,“哎,没想到啊,看上去那么老实巴交的人会做出那样的事…哎别看他不务正业还挺有正义感的…”。或许这些迟来的事后炮让真正的肇事者也得到了犯罪的快感吧。正如野野口修一样他制造的诸多假象确实也把利用群众的心态考虑进去了,如果是个马虎的警官可能还真的就查到同情他为止,可能就会被糊弄过去了。
下面含有大量不太严谨的剧透,不建议提前看,你只需要知道不到最后一刻你所以为的真相都可能不是真相就对了。
简单介绍一下剧情,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好友野野口修和妻子发现死在公寓里,警官经过调查很快锁定了野野口修作为嫌疑人,而犯罪证据也比较充足很快就将其逮捕,然而作为死者的好友还是受恩惠的野野口为何会杀害死者一直困惑加贺警官。经过一番调查根据呈现的证据显示野野口和日高的前妻有外遇,而前妻的死亡似乎并非车祸而是自杀,更离奇的是日高一直强迫威胁野野口修当他的影子作家,野野口似乎是终于不堪其扰冲动之下动了杀机。
当然,如果这就是全本真相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啊,一个有才华却籍籍无名的作家,因为陷入一场不伦的恋情,渴望与爱人长相厮守一不小心动下杀机却被当事人当场抓住把柄并以此威胁,强迫他替自己捉刀拯救自己早已枯竭的才华,而这个人凭借背后的影子作家在事业上平步青云,作品大受欢迎。换成你是这个被威胁的影子作家,自己的作家梦不仅永远没法实现还要一直被威胁,你能不再次冲动杀了他?!!!
这逻辑很严谨吧,如果这都不算杀人动机那还有什么值得野野口去犯罪呢,我真的差点就信了,但是按照作者一贯作风到最后一刻肯定会有反转的。果不其然,这真的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杀人动机,前面所有的一切都不成立,都是为了掩盖一个简单却又不可思议的杀人动机——恶意,对一个人说不出来的讨厌以至于除之后快,甚至杀人只是最不起眼的一步,那些捏造的谎言造成的诋毁才能喂饱这种嫉妒。
在开始我以为野野口是校园暴力受害者时,看到作者写了这么一句『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我甚至脑补了胆小懦弱的野野口被欺负时作为他的好友日高邦彦却没有伸出援手导致他对日高失望对人性充满了恶意的失望,以至于后来一并爆发。可最后的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前面所说的表面的“弱”和“强”并不一定是判据。
“弱”的野野口修确实胆小怯弱,不太合群,因为不敢违抗,成为了是暴力分子的小跟班,他在这场暴力里面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成为了暴力的一份子。而“强”的日高邦彦却是暴力受害者,日高是高傲的他没有屈服于暴力,即便野野口没有给予他帮助仍然很主动热情和他说话帮助他。也许嫉妒的种子就此埋下了,一个那么阳光的人没有屈服你的屈服却最终实现了你的梦想,那么阴暗的你不被了解的你没有成功的你就任由那无由来的恶意在对方身上扎根发芽直至成功孕育出果实了。或许日高至死都不会想到自己是被一个“我就是看他不爽”的无边恶意给杀害了。
世界上或许就有那么多没有道理的恶意,要不然你没法解释那么多不可思议的犯罪,书中提高的校园暴力更是典型,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应该像天使的小孩却做出恶毒的事,无法解释本来应该花季雨季的少年却以欺负人为乐,无法解释那些没有深仇大恨却做出十恶不赦的事的罪犯。或许人人心中都有个恶魔,我们人类得从一出生起就得学会克制,学会把这一方恶土掩埋,不让他有机会侵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