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_1000字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1000字
看了几页觉得剧情迷之眼熟,才想起我之前是看过《活着》的电影的,所以后面的情节一下都想起来了。当时觉得很扫兴,感觉乐趣都没了,然而越看到后面越是发现自己错了。电影其实也算是很不错的了,但原著比电影还要精彩。原著的语言文字有一种非常珍贵的气质,就是简单质朴。电影为了大荧幕的需要增加了很多戏剧和冲突,而这种刻意的煽情和人工雕琢的做作冲淡了原著那种朴素自然的风味,为了过审也把原著中最戳人心的地方删改了(然而还是没过审)。
第一次见收录了这么多自序的书,但看过后发现每篇序都非常精彩。最喜欢韩文版自序中对这本书的概括: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我们都是这样的,和自己的命运在人生路上一边斗争一边妥协,直到最后终归于无。
关于书名,余华这样解释: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们在《活着》中看到很多东西:命运的无常,时代的洪流,个人的挣扎,时间不动声色的力量,和生命中的百苦一甜。在外人眼里,富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而对富贵自己而言,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运和快乐,这是属于他的生活。他的故事满的要溢出来了,以至于能跟一个过路的旅人和盘托出一切。他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的讲述自己,他喜欢回想过去,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他作为一个人有血有肉的活着,而不像有些人,“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所以《活着》到底讲了什么呢?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是一个执着于追求人生意义的小伙,最后他找到的答案是人活着是为了灵魂得救。老外觉得人活着是为了上帝,如果没有上帝就自己创造一个上帝。我对上帝没什么感情,我还是更喜欢余华的观点: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